青年关注

人民论坛 2023年10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区隔与融入:青年新型社交模式的特征

伍 麟 《 人民论坛 》( 2023年10月09日   第 06 版)

    【摘要】当前,青年选择在网络社交之外,寻求面对面的新型社交模式。新型社交活动不仅让青年的身体由“静止”到“运动”,而且使其心灵从“僵直”到“舒展”,生动的身体知觉和充满张力的心灵空间增强了青年的自我赋能,使其获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动力和信心。个体化是当代青年的生活特征之一,青年社交需求不是同步减少而是应景更迭,新型社交活动当中鲜明的群体身份,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青年在过快个体化裹挟下归属感的断裂,强化其社会融入。新型社交活动呈现出间距化与亲密化并存的特征,是青年获得精神放松的重要渠道,承载了更多抗倦怠、强慰藉的精神纾解功能。

    【关键词】青年 新型社交 社交需求 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当代社会不断进步,更加充满生机活力,而强竞争、快节奏的劳动生活中也更加需要有效的身心休闲。青年是社会注意力的焦点,也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青年选择在网络社交之外,寻求面对面的新型社交模式。City Walk(城市漫步)、“密室逃脱”、徒步远足、飞盘俱乐部等类似的群体休闲项目在青年爱好者当中逐渐风靡起来。青年愿意自己去规划和探索,拒绝外界强加和陈旧的可参照范例,希望自己的生活历程呈现出更多的自我决策,在新的社交模式中舒缓压力、拓展交流、自我赋能和融入社会。

    青年新型社交活动通常在户外或特定场所进行,身体在场的现实空间实践承载身心纾解功能

    时代发展创造出许多机会,让个体能够参与体验形式新颖的休闲活动。青年乐意加入徒步团游、飞盘俱乐部等活动中临时搭建起的团队小组,这些团队具有半公开的私人特征。青年“以身体为参与、心灵为中心”,热衷嵌入弱规训色彩的空间实践。通过参加组织化宽松、娱乐性强、仪式感鲜明的群组活动,青年渴望从压力重重的日常空间中获得轻松惬意的闲暇时光,从资源压缩、社会期待等关系束缚中暂时摆脱出来,从活动的角色扮演与趣缘强化的社群体验感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欲望不仅在于生而存之,而且在于在生存基础上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①面对压力,强对抗和完全逃避不是青年的主要选项,青年正在以积极的方式创建感官舒适、心灵愉悦的新型空间实践。

    青年具有所属年龄阶段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多方面的实际压力,深刻体会到发展机会与激烈竞争并存。青年伸展性的成长空间巨大,但个体有效抓住机会并顺势前行的进程中也充满挑战。“内卷”成为当前的热门词汇,也常被用于对一些棘手困境的归因解释。因遇到竞争激烈而导致机会稀缺的时候,人们通常使用“内卷”来表达内心焦虑和困惑。青年所面对的内卷困顿需要从中国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去全面分析理解。当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前列时,高速增长必然要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社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和新兴行业的出现,造成劳动力市场交织复杂的形势,灵活就业的宽松环境和雇主严苛的劳动规束并存。劳动生产的高知识技术要素主导商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带动资本的聚集领域和方向。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先进产业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生产要素。知识密集型产业汇聚了一大批中高端青年科技人才,同时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和新兴服务类行业也需要更多的青年。在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对用人的标准及要求明显提高。青年是劳动力市场的关键群体,担负着社会生产、知识创造、技术革新等重要任务,而青年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又很有主见,对工作岗位和职业目标有着自己的判断选择。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青年在高强度和竞争激烈的各个行业奋力拼搏。

    实现自我价值、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人生目标是中国文化基因镌刻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普遍内涵。然而,在数字技术促进下,部分信息渠道特别是某些自媒体渲染成功人生的巅峰,鼓噪偏离常态的物质攫取。一些指向成功结果的奋斗情怀、职业规划、传奇故事等输入青年的意识世界,积极追求最大可能的事业成功成为青年生活中的关键要义。青年在高度追求功绩的社会氛围中往往难以总是保持理想中的淡定姿态。在面对信息、符号、舆论等超载的情况下,青年的社会判断与行为策略可能会偏离正常轨道,甚至可能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青年生存状态充满张力,一方面需要加快适应高速运转的社会,融入成功结果期待和获取当中;另一方面需要在外界的效能目标下,找到身心恢复的有效调节手段。

    青年渴望自我独立、心理愉悦和个性自由等,追求宽松、新潮、欢畅的健康生活氛围。青年各类需求较为强烈,同时遭遇烦恼和挫折的机会也多,从逆境中自我恢复的需求也特别突出。在某些场景下,青年容易萌生出这样的感慨,对于现实生活的美好想象在残酷事实面前不堪一击,“自己想得到的”常常并不是“自己能得到的”。精神自由固然可贵和必须,选择自由看上去也很美,但自由地选择也会加重青年理性计算的心理负荷,关键事务的利弊权衡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难题。青年无法总是找到灵丹妙药。反而,出于青年的思想开放和情绪冲动,必要的、冷静的讨论和交流环节经常被省略,已有的他人处理关键事务的参照又难入青年的法眼。青年需要新的社交模式去创造欢乐、舒缓紧张、愉悦身心、拓展交流,新型社交活动是青年获得精神放松的重要渠道,逐渐承载了更多抗倦怠、强慰藉的精神纾解功能。

    青年从新型社交活动中找到休闲自我的乐趣,享受满意的人际体验。他们从身体在场的人际互动中,更加真切地感知着自己的压力宣泄和情感满足,也更加真实地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青年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枯燥压抑、反复纠缠的琐细之事,常常因为身体的静止和环境的约束难以真正消除对心灵的困扰。青年从常规的身体状态切换到自由的身体活跃状态后,自我关注的重点从行为举止对标外界转变为遵从自己的心理感受,进而产生更多积极的自我及群体意象。

    新型社交活动通常在远离日常单调环境的户外或者特定场所进行,青年身体感官和肌肉运动的频率及强度激增,身体在场的现实强化不断刷新自我的存在意识。丰富的身体知觉加上惬意的自然环境、趣缘相似的人际互动等容易促使青年心灵获得释放,卸下日常扮演角色的种种包袱,更加自然和主动地同他人建立关系。一旦摆脱了日常僵硬和中规中矩的身体姿态,自由灵活的身体语言逐渐滋养青年生活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控感。新型社交活动不仅让青年的身体由“静止”到“运动”,而且让青年的心灵从“僵直”到“舒展”,生动的身体知觉和充满张力的心灵空间构筑了青年有力的自我赋能,使其可以从平时紧凑繁重事务中找到些许缓释的机会,获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动力和信心。

    青年新型社交活动流行普遍的仪式感,以符号的文化逻辑强化社会融入

    为了缓解过度竞争及沉重压力带来的心理负荷,青年新型社交活动寻求一种强圈层属性的社会融入,这些活动逐步发展为圈层时空的社会实践,其中多以体育健身、户外运动、休闲娱乐、才艺爱好等为主。上述内容通常具有社会共识程度较高的价值观特质,因而能够聚拢青年非常广泛的参与。青年新型社交活动表现出单纯的娱乐主旨,活动时也特别注意集中聚焦娱乐主题,主要发挥精神释缓的作用,最大可能回避掉可能瓦解团结的干扰因素。青年参加这些社交活动的动机也很简单,首要目的就是心灵自由放松和身体自主控制,其他多余和衍生的作用属于顺其自然或者锦上添花的结果。

    青年主张个性独立,但过于疏远的社会距离也会造成他们强烈的孤独感。青年可以通过扩展人际交往的边界疆域来增强自我赋能。竞争让青年对过密的社会距离保持警觉,针对这些竞争事务的边界意识较为显著,青年常常选择收敛式的做法,将边界疆域控制在最少成本付出的范围。但这种“内心屏障”的普遍现象并不必然直接溢出到非竞争事务当中,反而使青年热衷在新型社交活动这样的非竞争事务领域弥补式地强化社会关联。青年具有清醒的界别意识,通常认为自己所遇到的许多结构性难题需要通过推动发展去解决,而发展离不开努力和必要的时间。青年可以接受对于难题的容忍和等待,但对于精神释缓和压力宣泄的通道则要求及时、有趣、有效。

    新型社交活动具有时空的溢出效应,经过青年数字符号的加工修饰,制造出活动参与者希冀树立的社会及人际形象。青年热衷于利用自媒体平台完成群组活动的信息透露,修饰后的数字化记录除了满足青年留存美好时光的记忆需要之外,还承载着社交的分享与宣示功能,表达对身体自由的掌握、空闲时间的安排、趣缘自主的追求以及社会关系的维护等。溢出效应的核心指向之一是青年寻找时机突破区隔重围,享受心灵自由的同时间接增加社会资本。有规律的休闲活动经过仪式感的渲染,凸显了非制度化的弱组织秩序。青年接受半开放半闭合的空间实践,既能够较好地调节社交规模的过快扩展,避免淡化趣缘活动的正规性;又能够支撑信息透露的吸引力和赋魅感,让社交的获得感和溢出功能恰当散发。

    青年参与这些活动本身主要追求增加社会适应的规范结果,核心维度是社会恢复力或优势领域的心理赋能,从而丰富参与竞争的资本积累。青年这些半公开半私人的新型社交活动,由于不涉及利益对抗、机会竞争或者观念冲突等,所体现出的社会融入文化功能和经济商机能够迅速得到市场主体的追捧与放大。市场主体通过直接的经济资本输入,提供开展活动的保障条件;或者间接通过媒介平台设置议程,实际引导和渲染青年社交活动的再生产。基于青年旺盛的心理需要,这些活动的规模和影响不断壮大,成为青年文化中一种显著的符号标识。青年新型社交活动当中鲜明的群体身份,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青年在过快个体化裹挟下归属感的断裂。

    青年新型社交活动流行普遍的仪式感。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技术,每一个人在群里都有机会或者需要亲自出场,自我表露和观看他人表演是这些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年积极参与和主动表达既有助于维系群组的融洽氛围,也成为活动长期持续下去的吸引动力。尽管这些活动离不开骨干的组织者,但参与的每位青年都能够自主地表露自我,传递自己的声音,发挥出影响群员的作用,并且也很容易得到来自大家的鼓励和支持。实际上,这些活动能够随时启动线上互动,保持了一种“不断线”的交流状态,让参与其中的青年感到高黏度的群体融入。当然,上述状况不会自动发生完成,需要有得力的关键人物以及群员的相互配合。趣缘的相似吸引加上参与活动的现实收益,共同促进线上线下互动的良好圈子氛围。

    仪式感进一步强化了青年的社会融入。群内成员之间保持活跃的线上互动已经成为青年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社交文化,大家共同营造整个活动的可视感。较为频繁和相对自由的意见表达以及普遍正向积极的情感反馈,使得融入群体的门槛较低,同时易得的社会支持将趣缘活动稳定下来并传递开来。青年发动打卡、晒图、跟帖等网络行为,通过这些广泛的自我表露,由网络仪式再造群体身份,在符号空间实践的意义上树立了这些新型社交活动的合理性。物理空间和网络场域的贯通使用反映了青年社交文化的开放姿态,只不过在强化符号边界的品位修饰与维护当中,折射出一定程度的区隔话语。显然,这种以青年文化品位为底色的区隔形态并不是以封闭或阻断人际交往为目的,更不是迎合或者挑战社会资源竞争的重新组织化,而是青年基于流芳年华和青春热情,激活社交文化的广泛吸纳和边界运作,以符号的文化逻辑强化社会融入。

    青年新型社交活动呈现出间距化与亲密化并存的特征,在强流动社会中实现情感凝聚

    现代化加速了传统“熟人社会”运行秩序的式微,“陌生人社会”的机制、话语和方式席卷而来。从宏观社会层面看,在市场精神的浸润之下,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手段化与工具性联结越来越多,目的化与情感性联结变得较为脆弱。相应后果是人们彼此之间容易引起对立、怀疑和猜忌,互动的防御姿态明显加重,一定程度上导致滋生社会冷漠的风气,社会善意难以得到彰显,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呈现出复杂变化,青年生活情感受到冲击的趋势显著。当代青年身处中国高速现代化的“快车道”,一方面,青年生命活力旺盛、精力充沛、奋发有为,在参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想前卫、敢于创新、行为活跃;另一方面,青年初入社会、涉世不深,生理成熟与社会适应挑战双重交织。青年的一举一动成为洞察社会变迁的象征与符号,折射出社会整体精神面貌的转变。

    青年社交活动呈现出间距化与亲密化并存,“远离群体孤独”和“保留个体空间”相博弈的特征。中国高速的发展与规模的城镇化、城市就业和接受教育的巨大需求,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徙,青年是这其中的生力军。国家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无数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浪潮之中,他们更加便利地进行物理空间的移动,更加自由地选择在不同城市之间求学就业、成家立业。城市无限的舞台敞开怀抱等待青年施展才华,与此同时,乡愁成为远离故土的青年心里淡淡的底色。青年生活空间的迅速扩展虽然依旧需要基于血缘、地缘、学缘等关系的支持与滋润,但这些浓郁亲密色彩的社会关系渐渐由于地理空间的阻隔、时间联系中断的稀释等原因,变得不再浓密、功效降低。靠个人奋斗、基于趣缘、志向相投等新元素,青年很容易将陌生时空的对象变为“熟悉”,同时又满足个体间距化的独立愿望。

    青年选择在网络社交之外,拥抱更接地气的面对面新型群体社交。目前网络社交广泛普及,虽然虚拟世界的一方港湾也可以让青年通过网络开展互动、排遣孤独、消磨时光,为他们提供某种程度上可以遮风避雨、情感慰藉的空间,但虚拟世界的网络社交总归摆脱不了碎片化、散点式、肤浅型的特征,完全依赖网络社交容易造成青年沉迷网络、逃避现实。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只陷于网络社会的人际互动,不再固守“独居”生活的寂寥,而是在网络社交之外寻求现实世界的新型群体社交。他们并不忌惮个体化自我会在新型群体社交中变得黯淡,反而觉得追求个体化不是将毫无活力的原子式个体进行到底,而是通过更多趣缘志向相似个体的集群活动来强力宣示个体化自我的鲜明身份。个体化是当代青年的生活特征之一。但青年再强烈的个体化心声也常常需要某种社会归属来衬托。在个性色彩鲜明的媒介符号世界,青年完成活动经历的许多独自记录和复述,往往蕴含着容易引发共鸣的、具有普遍秩序化的文化功能。

    青年个体化不是外在言行的故意“另类”,也不是内心世界的强加“封闭”。在现代化变迁的社会结构转换当中,青年社交需求不是同步减少,而是应景更迭。青年社交的情感满足功能不会随着现代化变迁而消失,而是在情感输入通道替代和多元的情况下,坚持遵循优先满足自身所需的目标,青年喜欢选择构造新式社会关系并且从中获得情感慰藉和充实。随着时间的持续,再陌生的城市在青年眼中也能够熟悉起来。不过,熟识的城市表象之外,日常生活接触的人和物经常牵扯青年在熟悉和陌生之间不断适应。青年渐渐接受源自亲密关系的社会支持可能正在逐步远去或者时常难以发挥在场的实际作用。间距化的社会关系以弱情感甚至无情感方式服务青年的生活所需。繁华城市的精细劳动分工、快捷的物流网络、丰富的供给信息等,提供无所不至的市场经济意义上商品及服务的货币交换,青年可以从中热切感受到经济强劲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显著变化,直接体验到个人奋斗能够实现的美好生活。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VZL00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沈湘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