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聚焦中国经济发展场域,推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提振市场信心、实现经济平稳运行,要以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主动谋改革、全力抓改革,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着力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发展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做好经济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多重挑战,应对和破解来自各方面的难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①,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一往无前的信念和砥砺奋进的姿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以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振经济发展信心,要着眼于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当前提振经济发展信心的原因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②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加之世纪疫情的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因此,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是稳经济、强信心,努力在复杂局面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国内经济运行面临风险挑战的内在需要。在世纪疫情的持续冲击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和社会发展活力也随之受到影响。因此,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强调“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总需求不足仍是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阻、发展信心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接续不够,市场主体活力下降,部分群众面临就业难题,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信心不足。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持续深化改革、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活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外在要求。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逆全球化思潮发酵,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抬头,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③一方面,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加剧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在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全球通胀飙升、能源和粮食危机发酵等多重因素冲击下,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均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另一方面,大国战略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美国由战略合作转为战略竞争,导致贸易摩擦常态化,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封锁、遏制,使得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迅速得到实质性缓解。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格外关注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好形势预判和有效应对。
越是风高浪急,越要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尽管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内部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影响加深,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我们有底气、有能力推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需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法宝,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④因此,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谋进步,在经济发展上实现从追求“量”向重视“质”的转变,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共同带动,同时第三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从需求结构来看,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注重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区域结构更加协调,稳步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打通区域发展“经络”。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所有制结构合理调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持续巩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比重明显提高。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收入分配结构持续调整,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先后将资本、技术、管理、数据等纳入要素参与分配,注重统筹效率和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总之,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推动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全面深化改革是过去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直面时代课题,破除发展瓶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了一场全面布局、重点突破的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于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力度、实举措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注重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推进、协同高效,使得改革充分衔接、相互耦合。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大幅跃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显示,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⑥
全面深化改革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新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⑦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协调性、前瞻性的复杂工作,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使改革更具活力、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整体上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谋篇布局、排兵布阵,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重大原则、工作方法、主攻方向,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勾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根本出路在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破除体制积弊、激发创新活力、厚植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本保障和强大动力。
以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振经济发展信心的实践路径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振经济发展信心,要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着力点,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⑧可以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的最优选择。针对社会上一些否定民营经济、怀疑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错误言论,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态度坚定批驳。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其一,坚定不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一方面,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发挥好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组织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在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其二,坚定不移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一方面,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构建不同市场主体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法治环境,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获得平等待遇;另一方面,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既是促进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主动选择,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应有之义。因此,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其一,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打破地方保护、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疏通堵点、畅通循环,做到全国一盘棋,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并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循环,激活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二,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享有公平的权利保护和政策支持。其三,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建立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一方面,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打破制约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技术创新,培育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现代要素市场,聚合形成先进生产力,激发新的经济活力。其四,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⑩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应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提振经济发展信心的关键之举。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其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要注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尽快突破并解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好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其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同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其三,加快构建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一方面,立足我国市场优势、产业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持续增强5G、高铁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拉紧国内国际产业链的相互依存关系;另一方面,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基础软件等薄弱环节,多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并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实践路径。
其一,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关键在于抓住并用好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调整重塑的契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及相关领域国内立法,促进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发挥大国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其二,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数字贸易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竞争格局。因此,我们需要积极稳妥扩大数字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放大贸易方式数字化优势,在已有的跨境电子商务基础上,向更大范围开放平台、整合资源,鼓励和支持中国外贸企业积极融入本国平台搭建的生态体系,通过推动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外贸企业竞争力。其三,推动外贸外资稳中提质,提升开放发展质量。落实好外资企业准入后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依规平等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同时,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其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着力打造全球技术、人才、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的平台;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并及时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和成果。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研究生李梦珂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7日。
②⑧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③《习近平和特雷莎·梅分别向中英政党对话十周年致贺信》,《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④《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
⑤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⑥《2013—2021年,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38.6%——我国成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中国政府网,2022年10月2日。
⑦《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国政府网,2022年12月14日。
⑩?《习近平: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新华网,202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