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要战略规划,也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是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外在呈现为系统完备、成熟定型,并要随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动态调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高度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整体性构建。
【关键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其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内涵,则是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前提。
市场有效、政府有为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各自具有优势,市场经济的优势集中表现在能够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领域的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则体现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应对复杂局面和化解风险,克服单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保障中国号经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因此,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者优势,达到强强结合,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合理划定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实现两者有机深度融合,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在对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把它们看做是非此即彼的哈姆雷特式的两难选择,即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你进我退、你强我弱的矛盾对立。当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不会天然地实现有机深度融合,两者在基本原则和价值理念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市场经济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在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总是体现逐利的本性,无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理念。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深度融合,需要逐步探索并发展完善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良好运行机制,使其相得益彰,优势互补。
系统完备、成熟定型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在呈现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外在表现看,呈现出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鲜明特征。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我们已经有很多宝贵经验和有益探索,对于这些水平相对“高”的方面,要固根基、扬优势,使之“高之更高”。譬如,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最核心的一条经验,必须始终不渝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就是水平相对“低”的方面,要强弱项、补短板,实现“由低到高”。我国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需补齐制度体系的短板,实现从之前较为单一的一项项具体制度到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建设,这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要加强防范和化解一系列重大风险的制度体系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前所未有,压力超出预期,经济逆全球化抬头,贸易保护、单边主义盛行。同时,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和严峻挑战,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制度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与时俱进、动态调整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先导,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升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动态的、内生的和必然的,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也必然会呈现出崭新特点。因此,“高水平”的衡量标准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进行动态调整,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既定评判标准,也就是说“高水平”是相对意义的“高水平”而不是绝对不变的“高水平”。邓小平同志曾经在谈到现代化时指出,“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同样,对于什么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也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会逐渐显现,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而且,现在在某些方面看起来是高水平的地方,在将来的发展中可能已经不能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继续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一气呵成的,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加快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性构建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思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总体性认识和整体性构建。
从经济维度看,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需要放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视域中去考察。因为,一定的经济体制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相联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中,这既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也说明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不能单就市场经济体制而论,必须把它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整体中看待,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遵循。
首先,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同时,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非相互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创业、技术创新以及增加国家税收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是满足生产力多层次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需要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活力和创造力,让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切实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其次,经济体制与分配制度密切相关,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现社会产品的公平分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分配领域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能称得上“高水平”,不只是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更要实现公平分配,也就是说,不仅要在数量上保证高水平,更要在质量和效益上实现高水平,不能只是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期快速发展奇迹,2021年,我国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已经得到充分证明。但是,在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然任重道远。因此,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创造日益丰富的社会产品,还要努力促进公平分配。在初次分配中要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从政治维度看,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在更高水平上、更高层次上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清晰界定自身权限,合理划定边界,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功能和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政府要在市场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地方发力,避免市场可能导致的价格波动和经济不稳定等弊端。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同时,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给市场以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切实解除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羁绊和束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切实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织密监督之网,杜绝利用权力设租寻租行为,真正发挥好政府作用。
从文化维度看,要有机整合中西文化资源优势。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要注重文化的重要作用,既要尊重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不同文化的合力,形成优势互补。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产品,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发展,不能忽视文化的影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同样需要既充分吸收借鉴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来塑造、规范和引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最早在西方孕育、产生,鼓励竞争、崇尚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突出优势和鲜明特征,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固然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逻辑和个人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西方这种主流价值观念必然会渗透在市场经济中。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为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便衍生出契约精神和竞争意识。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和强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有效发挥,刺激生产者不断更新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契约精神则能够有效保证经济贸易在公平自愿的条件下顺利开展,为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有序运转提供外力保障。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也难逃其咎。直到今天,个人利益至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经济人”假设依然是西方经济理论的预设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消解西方市场经济固有的局限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而且与西方文化根本不同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西方文化影响下市场经济出现的恶性竞争、私欲膨胀、社会责任缺失等弊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定力,也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从社会维度看,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挥好作用,形成合力。之所以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好政府作用,是因为市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另外,还需要充分发挥“看不见的市场之手”与“看得见的政府之手”之外的社会的积极作用。因为社会也可以提供一种社会资源的分配,给市场机制提供一种补充作用。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你大我小、你强我弱、你进我退的相互对立,而应该是边界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互相促进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政府、市场、社会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协调一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社会力量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能够找到自己最佳的角色定位,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相对均衡且能够互相支持也相互制约的格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抓紧制定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从生态维度看,要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生共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过去对规模速度的追求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唯GDP论英雄的导向正在扭转,新发展理念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好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的一时增长,这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也不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生共赢。
(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ZDA014)阶段性成果;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双一流”建设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林志友、李子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维论析》,《经济学家》,2021年第9期。
③宁阳:《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光明日报》,201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