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同时还应从法治层面和国家安全层面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为此,既要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均衡机制,又要完善促进共同富裕量力而行可及性机制,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关键词】共同富裕 时代内涵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新征程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切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从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法治建设、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来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切实推进共同富裕。
全面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一是从物质生活层面,共同富裕的首要内涵是实现物质生活层面的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逐步解决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地区差距等问题。因此,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急难愁盼问题,试点社区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就是从共同富裕可及性角度具体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总之,只有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从精神文化层面理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等于物欲横流的现代拜物教,必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是从法治建设层面理解,促进共同富裕需要规范法律制度、完善法律体系,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因此,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产权保护和资本规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法治建设既是共同富裕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撑。筑牢共同富裕制度保障之基,一方面从激励创新创造角度出发,推进共同富裕要做好产权及财产保护,鼓励劳动者创造财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从规范市场运行的角度出发,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为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从国家安全层面理解,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安全稳定的内外部环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为此,一方面在谋划共同富裕蓝图的过程中要把握大局、总揽全局、应对变局,敢于面对各种重大困难考验,战胜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另一方面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综合研判,统筹谋划,保持定力,有力应对,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筑牢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基石。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施路径
首先,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实现充分均衡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应着力解决“东西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呈现的不平衡问题,创新能力不够强,质量和效益不够高的问题。科学完善公共政策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均衡机制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均衡机制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均衡机制就是补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三次产业、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其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应把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和城镇、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群众之间的居民收入及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通过发挥基础设施赋能共同富裕的可及性引擎作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国内外历史经验均已表明,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升区域城乡经济的均衡程度,降低贫困发生率;而民生公共设施建设又是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效率的可及性机制;区域城乡借助全国统一大市场公共服务体系获取生产要素或者出售产品和服务,撬动全过程效率提升或者成本下降,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从而促进就业岗位兜底帮扶及收入水平提升。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可及性机制的着力点,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产品,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最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应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从分配制度上来看:一是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二是再分配应通过救济、补助、转移支付、专业培训以及高质量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鼓励、引导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同时,还应当健全含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在内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整体税制中直接税的比重,提高税制的累进性,提高我国税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加快建立现代化财税体制为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专题研究项目“广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研究”(项目编号:GD22TW06-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