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

人民论坛 2022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三重统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谢晓娟 魏宗媛 《 人民论坛 》( 2022年11月01日   第 07 版)

    【摘要】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不懈并为其奋斗不息的终极追求。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哲学、政治经济学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结合,充分展示出共产主义思想火花中的“三重统一”,即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自然性与人本性相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重温经典,从源头文献中分析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内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领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共产主义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批判了早期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理论,科学准确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表现,指出了一条消灭异化的共产主义道路。

    对早期各种共产主义理论的批判。19世纪初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剥削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枷锁,要想从根本上挣脱这个枷锁,就必须以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社会现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当时,无论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抑或是粗陋的共产主义者,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这些早期共产主义理论都没有摆脱资产阶级私有制的限制。因此,马克思在考察早期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理论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第一,蒲鲁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表层。蒲鲁东认为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方式是取消资本家,只要取消资本,人人通过劳动而不是资本再生获取报酬,那么就能实现对异化的扬弃。蒲鲁东简单地认为资本就是私有财产的本身,而没有看到异化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二,在《手稿》中,马克思将以傅里叶、圣西门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当作对异化劳动扬弃的最初思想资料,肯定了他们对扬弃私有财产的历史功绩,但是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空想性,他们仅仅从被私有财产客体化的方面,即异化为资本的劳动中讨论私有财产的扬弃,把劳动的特殊方式理解为私有财产有害性的根源,所以主张通过转变劳动方式扬弃私有财产。显然,这些思想源自空想社会主义者头脑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并非是从现实的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得出的答案,因而,并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否定私有财产的道路。第三,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理论同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巴贝夫和邦纳罗蒂等粗陋共产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就是物质的直接占有,主张简单地将财产进行重新分配,认为对物质的平均占有就是共产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实际上,粗陋的共产主义并没有彻底否定私有财产,其实质上也是私有财产的表现形式之一,私有财产关系仍然是共同体与物的世界的关系。他们从平均主义的角度来划分私有财产,试图通过私有财产的平均化和普遍化来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另外,粗陋的共产主义理论将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为人与财产的关系,其所提出的公妻制,将妇女看做共有和公有的财产,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人性的无限退化,是动物性特征的直接体现。

    对劳动异化的批判。马克思在《手稿》中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的基本问题,从而开始了他对新世界观的首次理论探索。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马克思发现了工人劳动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简单地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与人的本质活动相背离、相矛盾,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中没有变得更好,而是走向异化的抽象形态。马克思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致命缺陷,提出了人应该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共产主义构想,并且指出只有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尽管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还残留着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他立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维度,在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中,找到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革命性的转变。

    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共产主义思想诞生的文本,《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摒弃了空想的、粗陋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弊端,科学揭示出只有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状况进行革命性地反思和批判,才能找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即走向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正确方向。由此,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互支撑,真正地“完成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自然性与人本性相统一

    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他从异化劳动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下,人们为了积累财富对自然的无限度掠夺和过度利用,进而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们在生命意义上的自然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人化自然与自然化的人的统一。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即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发生的、自然形成的;人道主义强调一切从人出发,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一切;两者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是不可回避的,人只不过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所以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但是在历史发展中,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并对自然进行了改造,形成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所以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第二,“共产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人的本质向人自身的复归。”在共产主义下人的本质的最终实现,是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缓和、矛盾的解决为基础的。人将不再无节制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而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积极的扬弃,进而实现人的解放和人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类将以一种适合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完成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积极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化自然的形成史,而人类社会就是人道主义同自然主义完成的统一。人不仅是自然属性的人,同样也是社会属性的人。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必须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又需要不断地改造自然,从而无可避免地与自然产生对立。但是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双重属性必然会使人与自然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同时,只有协调好人化的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人们才能更加和谐有序地发展、更加合理高效地进行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把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既保证其自然性,又始终坚持其人本性。

    由此,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才能实现人化自然与自然化的人的和谐统一,人类社会才能在人不断把自然界转变为活动对象的过程中,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从而人化自然才会按照人类所需要、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使人的本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复归,也只有如此,才会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不仅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也指明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方向,因此与其他类型的社会理想相比,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

    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里的“扬弃”并不是单纯的扬弃私有财产物的形式,是既要从根本上扬弃私有财产对人性的束缚,将人从异化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同时也要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作用,肯定其在人类文明史中作出的积极贡献,从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发展的基础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积极构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是人性复归与人类解放的现实的、必然的环节。一方面,马克思在扬弃私有财产中,将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诉诸于理想,在阐释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时,将个体价值消融于共同体价值中,并不关乎单个人的生存结构,这明显体现出马克思理想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虽然将共产主义当作实现未来社会的美好展望,但其并不是某种类似乌托邦式的想象。他在阐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描述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下人性的复归以及社会理想的实现,也指明了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现实条件。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就要扬弃私有财产,而扬弃私有财产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要先经过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使得人的自我异化呈现出具体体现后再扬弃自我异化,这也是扬弃私有财产前必要的运动过程。

    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人对自身的占有是理所应当的,社会上的人不是作为抽象的劳动个体的存在,而是作为人本身的存在,应该是其自身的主人。社会中的人的劳动应该是自由的,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是能够自觉地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活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成为人们不得不做的活动,成为一种保证人的基本需求、延续自然人状态的非自愿行为,早已不再具有自由自觉的特征。所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状态中,由于人类对自身的解放与本质占有的强烈需求,必然会促使他们通过一系列革命推动社会前进。由此,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不仅要实现对对象化的完全占有,而且作为人的外化物的劳动产品也应该为劳动生产者所有,只有如此,才意味着人将不受异己的力量所控制,人也不再受外在的物、物化关系、物化力量所支配,能够完全遵从于自身进行生产生活。这不仅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必要因素。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现状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社会追求,还具备了可以实现的现实基础。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前进过程,但是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综上,《手稿》中提到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体现在共产主义实现方式及其价值旨归之中。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结果是人类自身在认识历史基础上自觉行动的产物。科学处理共产主义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张力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从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作者分别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辽宁省重点建设学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研究”(项目号:L21ZD04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②安启念:《和谐马克思主义:一个被长期遮蔽的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