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个重大原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发出的号令,也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五个重大原则”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这些重大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个重大原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发出的号令,也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一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二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完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三要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既是创造奇迹、铸就辉煌的历史,也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历史。在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的征途上,我们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跨过一道道沟坎、涉过一个个险滩,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四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实际工作中;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是密不可分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社会主义本质应然、中国发展实践必然。二要在思想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行动上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断:“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一“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四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方向正确、符合国情、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前进道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通盘考虑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发展道路和制度创新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从全球以及各国具体情况来看,消除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回顾过去二百多年人类走过的历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社会不平等不仅发生在贫富群体之间,也发生在国与国之间。贫富差距、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增长缩小,相反,却在不断扩大。私有制本身会造成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扩大,为了抑制不平等和收入差距过度扩大,必须探索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正是基于这些教训,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二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动员全体人民为自己的生活奋斗,鼓励和帮助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现代国家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福祉。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对幸福的期待,不能让人民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会失去意义。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三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采取行动、制定政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求索、百折不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因为其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就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密码:永远根植于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一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到日益丰富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主集中制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三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包含了对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为核心,推动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观念和行政治理模式等的变革。换句话说,需要更加深层次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四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进步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应对风险挑战同发挥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一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实践证明,在风险挑战面前,敢于斗争才能赢得胜利,才能赢得历史主动,才能不断增强我们勇毅前行的志气、骨气、底气。二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其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使其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就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涵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担当、积极作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呈现,面对新的挑战,面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党员干部要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该管的事管好,把该抓的工作抓好。三要鼓励党员干部保持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必备的高贵品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员干部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才能在关键时候顶住压力、经受风险、战胜挑战,才能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党员干部也应强化求真务实意识,树立真抓实干的新风正气,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四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变化莫测,周边环境复杂又敏感;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杂又艰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的发展处在新的阶段、新的环境,带来的是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做到居安思危,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总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