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调研

人民论坛 2022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西部地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达川探索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 人民论坛 》( 2022年09月20日   第 04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西部地区作为全国占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能源接续地,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重点难点区域。达川区是中国西部地区典型代表,其地理区位处在四川盆东平行岭谷区、盆中丘陵区、盆周低山区连接地带,经济区位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核心腹地。近年来,达川区坚持不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突破了丘陵山地农业农村发展的普遍瓶颈,积累了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条件。

    达川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

    高点站位、高位推动的科学统筹。把握大势、全局谋划、着眼长远的科学统筹,对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达川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高点站位、高位谋划,确立“奋进达川、先行示范”工作基调,立足农业、深耕主业、发展产业,通过构建“一把手”推进、“一张图”规划、“一盘棋”调度、“一把尺”考核“四大体系”,统筹协调产业发展、乡村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因素,形成区级统筹、乡镇负责、部门协同的工作推进体系。一系列的统筹谋划、高位推动,为达川区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

    以农为主、产业聚优的坚实基础。达川区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区、人口大区,适合贡米、香椿、乌梅、柑橘等农作物、蔬果种植。近年来,达川区基于以农为主的产业实际,积极发挥辖域产地禀赋优势,推动农业产业聚优布局、协同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粮油、乌梅、青花椒+肉牛、“生猪+”生态种养循环等多品种现代农业产业全线开花,并先后获得全国产粮产油大区、生猪调出大区、蔬菜产业重点区等多项荣誉,乡村振兴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全省创先、先行示范的有利契机。202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县(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激励办法》,为四川各地争先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正向激励动力。达川区紧紧抓住了争创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这一有利契机,抢抓“双城圈”“示范区”和“双园双驱”战略机遇,立足农产品资源禀赋,壮大乌梅、花椒、果蔬产业链项目,推动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农产品供给地、现代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地、城郊休闲体验打卡地、乡村旅游首选地样板打造得有声有色,达川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铿锵有力。

    达川区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达川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以组织体系、产业布局、品牌创建、富民增收为突破口发力点,着力构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健康快速发展良好态势。

    树立系统观念,建强基层组织体系。乡村振兴涉及多个方面,是典型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织密建强基层组织体系,提升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达川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实践中,始终坚持将系统观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凝聚起乡村振兴发展合力。首先体现在组织体系架构上,达川区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农村领导工作小组,镇、村逐级建立工作专班,区级领导和区级部门全覆盖挂镇包村,形成了区级统筹、乡镇负责、部门协同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体系。其次体现在“三农”干部配备上,达川区将干部编制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配强乡村振兴办公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选派35名区人大、区政协领导及卸任干部担任“三农”项目指挥长或副指挥长。最后体现在考核激励机制上,达川区实行巡察办、目标绩效办、作风整顿办“三办合一”联动督导机制,通过乡乡比、村村看,“红黑榜”晾晒,将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倒逼各地跳起摸高、争先创优。如此做法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组织保障、队伍保障、激励保障,系统解决凝聚力弱、骨干缺乏、动力不足等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常见问题。

    聚焦“四子工程”,做强特色农业品牌优势。保障好百姓生活,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达川区发挥主城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全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布局,实施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果园子“四子同兴”工程,不断壮大农业产业,保障市民生活所需。通过推行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72.24万亩,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单位”,抗稳“米袋子”;出台“促进生猪生产二十条措施”,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场221家,年出栏生猪82万头以上,端好“肉盘子”;建成川东最大的设施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38万亩,跻身“全省蔬菜生产重点区”,保障“菜篮子”;打造长江上游晚熟柑橘基地10万亩,建成全省最大乌梅良种繁育中心,种植规模达10万亩,丰富“果园子”。“四子同兴”工程是达川区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典型实践,通过科学布局、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优质农业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了达川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

    推行“达川代办”,构建便企便民工作格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为民办事水平,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落脚点。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乡镇(街道)、村级建制大幅缩减,出现了服务半径变宽、群众办事不便、基层治理更难等新问题。达川区聚焦加强便民体系建设,创新推行“达川代办”服务模式,构建起乡村治理便民工作格局。在产业园区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下放10项行政审批权力,累计为70余家企业代办200多个事项,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让企业实现全程“零跑路”。针对农村留守人员多是老人、行动不便人员等难题,达川区以全岗通办、上门接办、延伸包办等方式,全面实行帮办代办。2022年上半年全区已累计为群众提供便民代办37000余人次,基本实现便民服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达川代办”的实质是扛起了“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不断充实企业与民众的实际获得感、幸福感,营造出便捷高效、服务优质的宜商宜居环境。

    创新产业模式,推行产销一体农业集成发展。产业规模化程度小、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是长期困扰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困境”。达川区积极改革创新,整合涉农资金、镇村闲置资产,由农发公司统一承接、统一管理,搭建“农发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合作平台,按照“共建园区、按单生产、直供直销”产销一体联动模式,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农发公司预约订单生产;农发公司通过直供区内机关、学校、医院、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企事业单位,“组团”对接区外江津、涪陵等市场的方式销售农产品;村集体发动农户支持园区建设生产,农户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受益。综合来看,通过联合、整合、融合等方式,把小农户与大公司、大集体联合起来,把小生产与大基地、大产业融合起来,把小产品与大市场、大品牌整合起来,实现模式上创新、产业上重塑、利益上共享。

    达川实践对西部地区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乡村建设物质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达川因地制宜探索出的系列创新经验,对于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参考性。

    西部地区乡村村落和农地资源高度分散,只有构建强有力的政府组织体系,才能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发展。西部地区自然村数量多,单体人口规模不大,村落之间相隔距离较远,且往来交通不便,农地资源地块小、主体多,这是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因此,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能不能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是决定乡村振兴发展质量的关键变量。从行动上看,达川区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党委工程、一号工程,区委书记、区长挂帅出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资源整合、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前端发力,落实领导全覆盖挂乡帮村助户,推行实绩考核机制,压紧压实各级责任;从效果上看,织密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网络,有效促进了达川区辖域资源整合和协调推进。

    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只有聚焦促进惠农增收,才能践行为民服务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始终坚守的初心,也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达川区始终把乡村振兴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富民兴农上,抢抓“两项改革”机遇,不断集聚资源要素,优先配备“三农”干部、优先满足资源要素、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公共服务,大力实施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果园子“四子同兴”工程,以此为突破带动便民代办、乡村旅游、乡村风貌等乡村建设整体推进、一体发展,全力保障百姓生活需求,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达川实践充分表明,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需要多在惠民生促增收上想真招、下硬功、求实效,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充分挖潜增效,优化资源投向投量,积极发挥政策支持的调节作用,把群众是否满意、惠民是否落实、收入是否提高作为检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标准。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依然较为传统,只有勇于破解发展困境,才能激发乡村振兴不竭动力。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尤其令人瞩目。达川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适应体制之变、改革之变,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思维破解产业小规模、短链条、低附加值的“模式困境”,积极推行“共建园区、订单生产、直供直销”产销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和创新出一条既能实现聚优发展、又符合达川实际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多方共赢开辟了新路径。这一发展模式,是更好满足达川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推动达川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的创新举措,是经实践检验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达川区成功的创新实践表明,需要用“敢闯创”的创新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敢想敢干、敢闯敢拼,敢于揭露矛盾、善于拿出方案、勇于破解困境,以思想的大解放推进区域的大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执笔:韩冰曦 魏飞 周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