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当代青年面临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的冲击和影响,婚恋观也呈现出多元特征,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婚恋难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在青年中悄然生变,背后有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青年 婚恋观 家庭观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婚恋难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
人口安全、性别失调、婚姻挤压、大龄青年、剩女剩男、空巢青年、光棍节、催婚逼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些特殊语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难的现实。
第一,单身人口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惊呼:单身社会已经来临!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国适婚单身人口目前已突破2亿人,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单身独居人士已经突破百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逐年下降。2019年,全国结婚率为6.6‰,比上年降低0.7个千分点。另外,结婚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距,经济越发达地区结婚率越低。与此同时,离婚率逐年上升,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离婚率从未降过。2019年,全国离婚率上升到3.4‰,比上年增长0.2个千分点。一般而言,流动人口的单身率高于当地的常住人口,这些单身人口不少是“被单身”。“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我想有个家》曾几何时风靡大街小巷,唱出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心声,而在当下,“拥有一个家”依然是很多人的梦想。
人口性别失衡这个社会大背景是脱单难、婚恋难的重要人口学原因。因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调,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男性单身人口,人口学称之为“婚姻挤压”。在一夫一妻婚姻匹配的模式下,可婚男性相对过剩人口是客观存在的,是无论如何难以消除的单身人口现象。从个体的角度看,谁能婚配成功似乎是一个概率事件,但总有一个相当数量级的男性可婚人口被挤压出婚姻市场,这个群体主要以低婚配优势(低颜值、低地位、低收入、低文化)的草根男性和流动男性为主。
但还有很多具体而微的直接原因影响着青年的恋爱、结婚状况。由于婚恋成本上升,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少,社交圈窄小,学制长等原因,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被迫晚婚或单身。2018年,团中央“青年之声”发布的《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交际圈小、工作忙和不主动是青年单身的三大原因。此外,网恋是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婚恋形式,但似乎成功率并不高。在社会个体化和原子化的进程中,婚恋方式已经逐渐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与网络时代的虚拟交往相结合。但《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发现,青年对网恋的信心指数并不高,60.22%的青年认为“与陌生人网恋不靠谱”。
第二,婚姻的市场化、物质化和商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结婚准备房、车和彩礼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婚恋难的压力源。当代社会的婚恋方式日趋市场化和多样化,除了维持传统的媒人介绍外,还有网恋等方式,各种网络交友、相亲网站和节目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颇受欢迎,这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交友相亲大趋势。在一些城市相亲角,多数女性关注的主要是男方有没有城市户口、有没有房子和车,年收入等,婚恋难并非虚言。而且可以看出,在婚姻市场上,对男青年的期望更高,他们的压力也更大。
婚恋难的经济因素十分重要,相爱是两个年轻人的事,结婚却是两大家子的事。“万紫千红一片绿”这句顺口溜说出了一些地方男方娶媳妇要出的彩礼钱,多少有情人皆是因为双方彩礼谈不拢而一拍两散,在金钱面前似乎没多少感情真的能经受住考验。
当代青年更重视婚姻质量,择偶最看重健康和能力,宁缺毋滥是青年男女的共识。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既现实又不易实现,这也是一些女性“被单身”的主要原因。
第三,中国已经进入重视婚姻自由、人格尊严和婚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时代,这是当下低结婚率和高离婚率现象的可靠解释。尽管婚恋难是不争的事实,但多数青年仍然愿意等待而不是将就,当代青年将有无感觉、是否有感情和今后的婚姻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
此外,有些大龄独生子女还不知道怎么与异性沟通和相处。当代青年婚恋主体是“80后”“90后”“00后”,其中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原生家庭对他们的人格发育有深刻的影响:一些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与异性融洽相处;还有一些青年不懂得接纳他人,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还不具备成家立业的能力。
总体来看,当代越来越多的婚恋问题正在显现:可爱可亲可意可配的结婚对象难寻难找,追求婚姻质量的声音越响,落单的概率也就越高;出现了更多的“拜金女”“草根剩男”等新的“婚恋难民”;个别地方结婚彩礼节节攀升,独生女时代不少男青年做“上门女婿”;流动青年和空巢青年普遍存在;结婚率下降,单身和啃老现象增多,离婚率上升;初婚年龄延长,晚婚晚育普遍,婚内生育率低迷不振,少子化趋势难以阻挡,等等。
当代青年的婚恋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中的小系统问题。这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乱花迷眼的转型时代,相对传统观念中的“门当户对”,当代青年择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当代部分青年对婚姻的期望恐怕是外貌主义、物质主义、浪漫主义、攀比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叠加。
当代青年婚恋观的传统面目和现代性
一般而言,婚姻的目的有着综合的考量:一是满足两情相悦和合法的性的需要,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需要,三是相互扶持和生活依靠,婚姻家庭可以给人安全感、排除孤独感。既有传统的文化压力,亦有实际的生活考量。根据多项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当代青年婚恋主流价值观呈现的似乎仍是传统的面目,即讲究门当户对(条件相当)、以爱情为基础、以彩礼为前提。但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当代青年婚恋的“现代性”:物质丰裕的时代使得当代青年更加重视住房、私家车、家庭财富、彩礼等物质基础,并有攀比心理,重视外貌颜值,强调人品、性格、个性、脾气等影响婚姻质量的个体因素,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夫妻相处之道、婚姻经营之道、家庭和合之道。有调查发现,男女双方其实各有期待:女性一般注重男性的责任心与上进心,希望其有家庭责任担当。而男性则更加看重对方温柔孝顺的品质,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偏向于希望未来的配偶能更好地照顾家庭和老人。
有被单身者发出一问:“谈什么恋爱啊,一个人不好吗?”这是一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问题,似乎是回问,也似乎是自问。结婚是否必要,不能不说与生育关系密切,特别是当“丁克”文化逐渐蔓延之时。结婚已经不再是人生的一道必答题,而可以是一道选答题,“如果准备生孩子,结婚就比较必要,如果不要孩子,结不结婚其实无所谓”,持这样观点的人其实不少,这是理解独身主义的一个依据。由于社会对非婚生子仍有歧视和偏见,所以合法的婚姻关系成了婚内生子的保护伞。也就是说,现代婚姻保留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性价值和两情相悦、互相需要的情感性价值。
婚恋观的代际冲突和亲子冲突若隐若现。当代青年婚恋难的背后还有一个可敬可怜的群体,就是渐渐老去的父母们,他们往往比自己的孩子还着急。一旦孩子过了“三十而立”的关口,就不免心急如焚、闲言碎语起来:“都老大不小了,怎么还不找对象”,甚至可能下死命令:“春节前务必脱单!”由此也带来长辈脱单要求和部分青年独身主义的某种冲突。不难发现,在当代青年的父母身上,固守着传统的婚姻价值观;但在当代青年身上,却洋溢着现代婚恋价值观——单身自由又无围城之困。
主动单身与被动单身的区别说明了我们对单身现象不能一概而论。主动单身(独身主义)大抵向往个体独立和自由,被动单身或者被单身现象不是主观愿望,而是因为客观条件的约束。
婚配市场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婚恋难的背后除了人口性别生态失衡因素外,还有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例如家庭规模核心化、人口流动加剧、婚姻价值观嬗变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独生子女时代独有的“两头婚”“两头居”现象。于是乎,公园相亲角、婚恋网站、相亲电视节目等应运而生。《非诚勿扰》《新相亲大会》《中国式相亲》《爱情保卫战》等婚恋节目有着非常高的收视率,各地广场或公园里的相亲角和“父母代理相亲”景象火爆全国。这种家庭式的新型相亲活动折射出适婚青年的婚恋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婚配走向市场化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提高婚配成功率和婚姻质量的问题。
如何规范婚配市场,防备婚姻诈骗成为民生大事,这也是婚配安全之道。不论是婚恋网站平台本身收取高额费用还是平台用户进行诈骗行为,这些都会让一腔热情、对平台寄予厚望的单身青年心灰意冷,甚至有可能“再也不相信爱情”。婚配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需要规范。2017年,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是要促进婚恋市场规范发展,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平台、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民法典》中规定离婚要先经过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但据媒体报道,为了赶在《民法典》生效之前领到离婚证,赶着办离婚的人可是从凌晨就开始排队了,看来有些离婚事件还是深思熟虑的,并非属于冲动式的“激情离婚”。
婚恋观是关于两性关系的种种看法,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严肃的也有玩玩的心态。不难看到,现在大部分青年对于恋爱的态度是比较随性的,恋爱动机多元化,并不一定奔婚姻而去,不能不说婚姻道德、婚姻责任有所倒退。当代中国青年推崇婚姻质量,不愿凑合,恋爱时的分分合合和婚后冲突客观上提升了恋爱分手率、婚内出轨率和婚后离婚率。现代人类性与婚姻的分离值得关注,要警惕的是不负责任的婚前性行为的蔓延。为此,须倡导合乎道德的、负责的安全性行为,同时倡导婚后合乎伦理的夫妻道、父母道、家庭道的行持,强化婚姻家庭共同体成员的责任担当。
传统文化中的婚恋之道
挖掘“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极为必要。幸福的婚姻必有其成功之道,优质的婚姻应该以感情为基础,以责任为纽带,以信仰为动力,即以互敬互爱、家庭和睦为基石,以苦乐与共、养儿育女为责任,以家国天下、光耀门楣为己任。婚恋之道就是要处理好婚姻与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和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是两性关系,家庭关系还包括亲子关系,一是处理好夫妻关系,二是处理好夫妻双方跟双方原生家庭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围城外社会中的两性关系。
国学大家张中行先生在《婚姻》一文中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等级,婚姻也是这样。以当事者满意的程度为标准,我多年阅世加内省,认为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可意”的婚姻,就是称心如意,但理想婚姻概率低,可遇不可求。“可过”,就是虽某些方面不甚满意,但日子可以过下去。“可忍”,就是不太满意但仍处于能够忍受的程度。之所以要忍,可能是另一半的错误或者不足尚可原谅;可能是为了孩子和老人着想,不得不忍;或者如果“不忍”,自己没有更好出路。所以“忍辱”是开阔心胸、建设婚姻家庭共同体、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不可忍”,就是感情破裂,夫妻走向对峙,在一起就是煎熬,只有分手才能解脱。
根据观察与思考,本文以为,现实的婚姻大致有三种状态:
其一,上品婚姻。其特征是志同道合、彼此尊重、生活融洽、爱情长青、彼此信任、风雨同舟。即使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能够平等沟通、换位思考、达成共识。假定取值范围定为0—100分,如果夫妻双方的总体满意度平均达到90分及以上,则可称之为上等婚姻。一般来说,这样的婚姻需要拥有真爱的感情基础、良好的个人修养甚至有较好的经济条件。真正优质的婚姻,一是取决于婚前的感情基础;二是取决于婚后的相处之道,即能否相互负责、相互珍惜、互让互谅。
其二,中品婚姻。其特征是有感情基础,有不和谐和缺憾的方面,磕磕碰碰、争吵冲突但又终能化险为夷,总体上能够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各方面是有同有异、同异各半。此乃能够共担婚姻家庭责任、生活有烟火气的现实婚姻,日子平淡、彼此忠诚但能化解感情危机,多数婚姻大抵如此。如果夫妻双方的总体满意度平均达到60—89分之间,则可称之为中等婚姻。
其三,下品婚姻。其特征是感情基础不坚固,貌合神离,夫妻双方性格和三观明显不一致,冲突频率较高,各方面大异小同,生活的基调是凑合和忍受。感情有裂缝甚至爱情已经死亡,徒有婚姻的外壳,感觉是忍受凑合着过日子,冲突加剧或许会接近离婚的边缘。婚姻的解体对当事人和家庭的其他成员或许是解脱,也或许有伤害。如果夫妻双方的总体满意度平均达不到60分,则可称之为下品婚姻。
当代青年婚恋重视质量,重视内在的匹配度、心灵的契合度,重视性格与认知的契合度,这是婚姻品质的基本保证,但客观上也无疑增加了婚恋的成本和成功的难度。现代的婚姻之所以脆弱——离婚率升高和婚内出轨皆为不争事实,则在于过分重视颜值和物质等外在的东西,加之外在的诱惑又太多太强,忽视了婚姻共同体的经营和夫妻在婚恋修行中的内省和成长——从小我走向大我,从私我走向无我,从分别之我走向共同之我。
婚姻是夫妻共同体,家庭是夫妻、亲子、父母组合成的生活共同体。婚姻之道是家庭之道的核心,本文提出的基本原则是:婚前选对人,婚后做对人。婚前选对人即婚前要看准爱人,看准人品、性格、价值观适合一起生活的人,所谓婚前睁大双眼就是此意;婚后做对人即婚后须做对自己,在婚姻共同体中时刻加强自我反思和个人修养,所谓婚后要睁眼看自己正是此意。何谓选对人,人品应没大问题,同时三观没有严重冲突、性格合得来、感情有基础。何谓做对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情感召、以德服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防止错误的婚恋观对自身和家庭的伤害。自我主义、享乐主义、啃老主义、物质至上主义的婚恋观多少存在问题,需要防范。这几个“主义”都是偏重了个人感受和利益诉求。婚恋之道就在于掌握好自己和爱人共同成长的节奏,善于平衡和拿捏好各种关系,保持好“度”和“底线”。
归根结底,“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这是至理名言。而且,理想的婚恋一定以真感情为灵魂和基石,其他外貌、年龄、地位、财富等外部条件都不甚重要,人毕竟不是物欲动物,而是情感动物和高级生灵。婚姻固然需要形而下的物质,但更需要形而上的情感。
展望未来,随着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和空巢化的发展,低欲望社会将如期而至,结婚率将继续走低,单身主义和不育文化也将广泛蔓延。如何引导青年在多样化的社会中保持正确的婚恋观,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参考文献】
① 《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站,2020年9月8日。
②《全国结婚率出现“五连降” 晚婚、不婚已成趋势?》,中国新闻网,2019年4月2日。
③《我国单身成年人口2.4亿人!“一人食”经济兴起,单人电饭煲成“爆款”!》,中国经济网,2020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