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协同思维引入基层党建,有利于凝聚各党建主体的力量实现既定目标,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根基。协同运行机制是基层协同党建主体关系、优化党建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必须从制度、文化、资源、程序等要素入手,优化协同运行机制设计,凝聚党建合力,提升党建效率。
【关键词】协同党建 基层党组织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建设方面存在一些缺陷,这已经阻碍了组织活力的持续提升,其中,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党的群众路线贯彻不彻底、组织活动质量不高,党员教育没有契合实际工作。新时代,基层社会所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各种矛盾与对峙也更为深刻,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跳出单打独斗的思维束缚,树立协同化运行思维,构建协同运行机制,提升党建工作效率,打造基层党建新格局。
构建协同运行机制是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一条新路
“党领导一切”是我国的优良政治传统,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党组织已经全面渗透到多种不同形态的社会组织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内涵时重点强调了“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历史任务。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宝贵的发展经验,协同运行已经成为我们党领导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思维。要想构建区域内协同一致的基层党建运行机制,必须彻底破除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等党建主体之间的工作藩篱,树立起协同一致的党建工作目标,整合区域党建资源配置,打造高效务实的合作型党建新模式,为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近年来,基层党建在协同运行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学者从理论上阐述了党建协同运行的一些关键性保障机制,如组织体系架构、协同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等,为基层党建协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实践方面,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一些党委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在区域内构建了跨单位、跨部门的联动党建机制,为区域共建、协同合作的党建实践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但总的来说,目前基层协同党建的范围依然较为狭窄,力度不高,也未能形成完整的协同运行机制。
基层党建协同运行的核心是不同子系统之间能在动态运行的过程中保持同步耦合,所以,厘清系统构成要素与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构建高效党建协同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借鉴已经成熟的组织管理、知识协同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既有的党建协同创新实践成果,基层党建协同运行机制应包含制度、文化、资源以及程序等核心要素,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开展基于核心要素的子系统构建与互动实践研究,优化系统运行机制,促进各要素职能发挥,形成党建合力。
协同党建外靠制度支撑,内在文化驱动
基层党组织应联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所有区域内的基层党建主体构建多元化党建联盟,激发区域组织活力,促进区域党建工作创新。为确保党建目标的顺利实现,应结合党建工作实情制定完善的协同党建规则条例、实施办法以及监督管理等配套制度。一是通过科学调研、沟通交流等方式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协同党建合作机制,规范党建决策的协同落实。地方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把握各单位与党建主体情况,统筹党建资源配置。二是严格落实党建责任制。协同党建不是搞大锅饭,必须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将具体职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以确保预定方案中所涉及的文化、资源等各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以有效落实。三是完善监督,主要包含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两个方面,同时还应着手完善激励制度以调动各党建主体参与协同党建的积极性。
与制度运行机制依靠外在的强制约束力促进党建工作的落地实施不同,文化运行机制强调以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激发各主体落实党建职能的主观能动性,并自愿、自觉融入全方位协同党建格局之中。一是树立共建共享的文化合作理念。基层党组织在落实协同党建制度运行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文化价值观的塑造,以先进文化凝聚党建力量。二是促进党建主体思想进步。基层党建工作切不可闭门造车,必须注重先进文化的输入;始终保持与党中央的同频共振,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指示,塑造和谐健康的基层文化生态,提升基层党组织文化先进性。三是在协同党建实践中激发各主体对协同党建的文化价值认同。知行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必须经过实践的反复锤炼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尽管协同合作的文化价值观能够将基层协同党建带入一个新的高度,但缺乏实践理念的协同党建文化理念并不能塑造足够的文化自信,也不能有效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为此,基层党组织在组织落实党建项目时还必须重点增强各方主体对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协同党建需合理配置资源,规范党建流程
实际上,党建工作的核心就在于组织管理,党建组织管理是以方针政策为主线、以具体项目为载体的全方位系统化管理,其关键点就在于党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运行保障。区域化党建联盟包含了多元党建主体力量,各种人才、知识、信息相互交织,组织关系错综复杂,对党建资源的竞争也会引发新的组织矛盾。
由此可见,基层党组织必须重视协同党建资源运行机制建设,以具体党建项目为载体倡导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提升基层党建资源配置效率。一是立足区域发展宏观规划,优化党建项目群设置,确保区域党建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比如,可以按照经济、生态、文化、教育等板块设置方式划定具体党建工作内容,同时在不同板块之下还要配备切实可行的党建项目,实现党建引领与社会治理实务的深度融合,如上马人才引进、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治理等专项党建任务。二是制定党建项目的目标、内容以及对应的考核标准。应按照具体项目运行需求,协调不同单位建立临时性项目党支部,并明确各个党支部在党建项目中的对应权责。三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构建党建数据分析平台,推动党建精细化管理,促进党建项目的全方位落实。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协同党建项目时,必须在制度的约束下促进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主体之间的多向互动与交流,提升资源与信息在不同党建部门之间的流动效率,强化各方主体在党建落实中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实现真正的资源信息共享。
现阶段党建工作普遍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属性,协同党建除了具备内外部的约束与指引,更需要实现具体工作与项目落实的程序正义,面对各色各样的党建项目与关系相互交织的组织职能交叉,协同党建必须把程序运行机制建设作为维护党建秩序,提升党建质量的关键举措。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处置机制设计,促进党建项目的高效、健康运转。具体而言,党委应发挥协调引领作用统筹规划党建项目工作落实流程,政府部门则应带头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向党委反馈既定程序的优缺点,集思广益,优化党建程序设计。二是严守党规党纪的底线,提升党建程序的正当性。坚持党性原则是基层党建的根本出发点,协同党建必须与党规党纪始终保持步调一致。应围绕党建项目、党建主体职能,依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制定规范、科学的党建活动流程。三是提升党建程序的兼容性与开放性,配合不同主体职能发挥,实现“1+1>2”的党建目标。协同党建对程序的灵活性具有更高的要求,党组织、政府、企事业单位在协同党建中的职能发挥路径差异显著,参与党建项目的接口也不完全相同,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求建设更为完善、灵活的处置程序以满足不同主体的现实需求。
基层党组织在落实协同党建的过程中,不同要素相互交织,不同机制相互作用,要想实现基层协同党建的初衷必须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重点强化政策保障,增强文化驱动力,合理配置资源,规范党建流程,凝聚党建合力,提升党建效率。
(作者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刘晶、王建华:《新时代党建质量提升的行动逻辑》,《东南学术》,2019年第4期。
②李浩、原珂:《新时代社区党建创新: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复合体系》,《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