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产业扶贫如何摆脱“干部依赖症”

赵佳佳 《 人民论坛 》(

    【摘要】产业扶贫是以扶贫干部为引线,整合贫困户、村集体、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的市场行为,是实现脱贫发展的根本之策。然而各地产业扶贫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干部依赖症”阻碍着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科学规划、提升内生动力、坚持市场导向以及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来促进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扶贫产业 干部依赖症 创新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衔接点。如何保证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脱贫人口提供长期有效的就业和增收渠道,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然而,纵观各地扶贫实践,还普遍存在着“干部依赖症”,面临“干部一走、产业就散”的风险。为此,必须着力解决这一难题,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科学规划:避免“干部依赖症”的前提

    地区发展的基础是产业,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因地制宜,找准思路。只有真正立足于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扶贫产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也是扶贫产业摆脱“干部依赖症”的基本前提。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禀赋。贫困地区普遍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思想观念落伍、社会发展滞后的难题,但也具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唤醒这些沉睡资源,使资源变资产,可以为扶贫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牢固基础。与此同时,产业发展还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优美的环境、更良好的生态、更清新的空气、更安全的食品被更加突出地置于美好生活的总体要求中。扶贫产业要把握这一基本方向,科学谋划,因地制宜,避免因政绩考核和干部升迁而导致的不顾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低附加值产业。换言之,扶贫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创新机制,完善差别考核制度。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产业扶贫对于带动贫困地区就业、提升贫困人口脱贫发展内生动力发挥了基础和引领作用,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美丽乡村的战略支撑。扶贫干部作为扶贫产业的引进者和带动者,不仅被援助单位和政府部门寄予厚望,也为贫困人口和贫困农村带来希望。然而面对考核压力,一些扶贫干部往往会从“完成上级任务”的动机出发,重点发展面向上级政绩考核型扶贫项目或发展无风险却低价值的传统产业。为此,必须摒弃“一刀切”的考核方式,针对不同贫困程度的贫困地区设定差别化考核指标,形成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为扶贫干部松绑考核“紧箍咒”,推动扶贫干部真正引进和发展基于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需求的扶贫产业。

    内生动力:摆脱“干部依赖症”的关键

    培养人才,充实项目智力储备。人才是决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扶贫干部作为援助者,既是扶贫产业的引进者,很多时候也是扶贫项目的管理者和产品市场的开拓者、销售者。当前许多扶贫干部为扩大产品的影响和销售,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各显神通”,体现了扶贫干部的创新智慧和为民情怀,但同时也反映出扶贫干部对于扶贫产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外来者的扶贫干部终有一天会离场,如果没有一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填补扶贫干部离任造成的空缺,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天方夜谭。为此,必须通过培养和引进内外结合的方式整合充实人才资源。一是着力从贫困人口中选拔人才,各地的扶贫产业通常属于基于当地资源的种养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得到提升,一些管理类技能可以通过师徒制等方式培养;二是重点吸纳“中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拥有适量规模土地的“中坚”农民凭借农业劳动可以获得不低于进城务工的收入,具有扎根农村、参与农村事务的积极性,他们拥有较多的技术和经验,适度吸纳“中坚”农民参与扶贫产业,可以增强扶贫产业吸引力,提升扶贫项目管理水平;三是吸引外出务工和大学生返乡就业群体,他们拥有宽广视野和较高的知识水平,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和乡土情怀感召他们返乡创业,加入扶贫产业,可以带动贫困乡亲参与扶贫产业的积极性和主体能动性。

    防范风险,提高预警预防能力。当今,不可预知的各类风险已成为阻碍贫困人口参与扶贫产业和项目的重要原因。以特色种养业为主要内容、以市场化机制为主要方式的产业化扶贫必然面临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经营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各种风险。为此,必须强化风险防控能力,一是加强风险教育,提高扶贫干部和贫困人口的风险意识,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保障机制;二是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通过与商业保险合作为贫困产业提供托底保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三是推动扶贫产业融入大型企业生产链条,通过与大企业合作提升扶贫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改进项目管理和运行。

    培育市场:破除“干部依赖症”的途径

    对接城市,充分把握消费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对于农村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从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看,城市的消费需求决定着农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农副产品的市场空间。扶贫产业要追求社会效益,但作为产业也要体现经济效益,因此,扶贫产业既要充分考虑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扶贫产业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方向。城市消费群体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扶贫产业只有避免同质化和重复建设才能真正融入城市、开拓城市市场空间。

    培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品牌不仅有助于推动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也可以有效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扶贫产业”向“产业品牌”的过渡,从而摆脱依赖干部关系网络提供的初级市场。以特色种养业为主要代表的扶贫产业虽然总体上属于附加值较低的第一产业,但是由于立足所在地区特有资源和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市场可塑性,以中国社会扶贫网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既扩大了扶贫产业的市场销售渠道,也起到了品牌塑造和推广作用。因此,应以质量为本,运用网络平台、参会展览、政府推广等多种方式提升扶贫产品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

    利益联结:破解“干部依赖症”的保障

    建章立制,构建利益共享制度。扶贫产业的目的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相向而行、共同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换言之,扶贫产业既要遵循市场逻辑追求经济效益,更要体现社会效益。在扶贫政策支持和扶贫干部带领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可以获得进入扶贫产业、分享产业红利的诸多机会,但扶贫干部的更替、离任可能导致扶贫产业难以接续,扭曲产业扶贫的初衷。因此,必须建章立制防止扶贫产业的“嫌贫爱富”倾向,引导推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吸收贫困人口就业,让贫困人口共享产业发展红利。这样不仅可以对已脱贫地区和贫困人口继续保持相关扶持政策,稳定脱贫成果,还可以加强督促检查并以优惠政策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形成依托产能和效益的利益共享机制。

    创新方式,实现资产收益改革。从各地实践看,龙头企业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企业拥有资本、技术、市场和信息等要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这为企业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利益粘合提供了可能性。政府要发挥粘合剂的作用,既通过有序整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现有土地等各类资源,实现规模效应,也积极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倾斜等各种方式推动企业积极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从而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改革,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扶贫效益,使财政扶贫资金变为产业发展资本,推动形成“扶贫资金跟着贫困群众走、贫困群众跟着产业走”的利益粘合机制。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2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组织扶贫的经验与启示研究”(项目编号:63202046)阶段性成果】

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的价值意蕴
驻村扶贫干部角色错位的根源及纠偏
为何有些村干部成了“苦差事”
产业扶贫如何摆脱“干部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