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目前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脱贫进度符合预期。但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在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相对贫困、多维贫困问题依然存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解多维贫困难题,要夯实绿色产业支撑、重塑农业生产能力、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组织创新,将脱贫发展与资源开发、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有机统筹起来,全面提升贫困县的内生动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多维贫困 贫困县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一些贫困县迎来了摘帽不摘责任的大考,诸如解决生活质量低、教育及医疗服务供给质量不高、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等多维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巩固脱贫成效、保障脱贫不返贫成为2020年脱贫攻坚之后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重点。
贫困县农户多维贫困的主要特征
多维贫困强调人的贫困不仅仅指收入贫困,还包括教育、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社会资源的获得等非货币的维度。基于这一概念分解,本文参考联合国 MPI指数、国家贫困户脱贫标准,结合贫困县的实际情况,运用A-F法构建了包括收入、教育、健康、生活质量、社会资源等5个维度13个指标的多维贫困指数。这里的收入维度通过农户年人均纯收入是否越线来测度,教育维度通过学龄人口入学率来测度,健康维度通过重大疾病或残疾罹患率和医疗设施普及率来测度,生活质量维度通过住房、饮用水、卫生设施、用电、生活能源、耐用品、入户路况等来测度,社会资源维度通过家庭成员是否接受过技能培训和是否加入到农村互助组织来测度。将调研数据代入已构建的多维贫困指数,实证测度、分析贫困县农户多维贫困特征,结果显示如下:
生活质量贫困是贫困县多维贫困的主要特征。贫困县农户在生活能源、入户路况、重大疾病或残疾罹患率等方面被剥夺的程度较高,其中,92.31%的农户未采用清洁能源,71.66%的农户入户路况主要为普通泥土路,69.43%的农户中有家庭成员患残、患病。可见,生活质量贫困是形成贫困县多维贫困的主要特征,生活能源和入户路况是影响贫困县农户生活质量贫困的主要因素;健康程度差和社会资源不足是形成贫困县农户多维贫困的次要特征,残病罹患率高和社会帮助有限等分别是影响贫困县农户健康和社会资源贫困的主要因素。
生计来源约束是造成贫困县多维贫困的重要根源。目前,贫困县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较低,农户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积极性不高。为了明晰生计类型对贫困县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具体影响,我们以主要生计来源为标准进行多维贫困指数分解,将农户分成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生计来源的兼业农户家庭和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主要生计来源的纯农户家庭两种类型。结果显示,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主要生计来源的纯农户多维贫困指数相对较高,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生计来源的农户多维贫困指数相对较低。
生态资源资本化程度低是影响贫困县多维脱贫的主要因素。贫困县往往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陕南地区为例,该地区已经脱贫摘帽的2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就有19个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重合率高达79.17%。生态功能区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重属性要求加深了这些县域的贫困程度,多维贫困指数高出单纯贫困县5%以上,说明当地的生态资源资本化程度较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机制尚未形成。
老年贫困是影响贫困县多维脱贫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该市2019年农村老龄化率已超过23%。为识别老年人口对贫困县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程度,按照家中是否有老年人以及老年人口占比,将农户家庭类型划分为纯老人家庭、兼有老人与年轻人家庭、无老年人家庭三种类型,对其进行多维贫困指数分解。结果显示,纯老人家庭最为贫困,无老人家庭次之,兼有家庭的多维贫困指数最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纯老人家庭的生存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兜底政策;无老人家庭因需要分出一个劳动力(一般是女性)来照顾孩子,使其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了“一个人养活一家人”的局面;兼有家庭通过家庭内部分工,实现了家庭成员人力资本配置效应的最大化,老人负责带孩子、做家务,年轻人挣钱,这类家庭的多维贫困指数最低。
贫困县农户多维贫困如何消解
夯实绿色产业支撑。贫困县如果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就无法充分吸纳当地农业人口就业,将不断扩大贫困县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收入差距,进一步加深贫困县的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程度。因此,贫困县必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立足县域生态资源禀赋,充分释放综合生态补偿的各种政策红利,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之路。
重塑农业生产能力。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必须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但农业生产经营的低收益性造成部分贫困县出现土地撂荒现象,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及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因此,须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重塑乡村振兴新格局为目标,从生产主体培育、配套制度改革、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少撂荒现象的发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贫困县须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对其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园区化承载和融合化发展。这里的规模化生产强调土地集中,即通过合理、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将零碎化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发挥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园区化承载强调产品集中,即把规模性产出要求分散到各个不同的村镇进行差异化生产,然后把分散生产的产品集中加工、统一品牌销售。融合化发展强调“两个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专业化与兼业化生产的融合发展,专业化即实现职业农民的专业化生产,兼业化即让转型的工业企业跨领域转移到农业生产领域,运用工业化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与管理,确保各类贫困户都能长效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可积极推动“2311”农村公共服务建设。“2”是指两个建设,即完善生产和生活两项基础设施建设;“3”是指三个服务,即农业生产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前一个“1”是指一个平台,即建设一个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实现小农业与大市场、乡村与城市的直接对接;后一个“1”是指一个提高,即促进家庭生产能力提高。通过推动“2311”建设,有效提高贫困县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其发展的公共成本,让农户能够充分享受到医疗、互联网、物联网等社会技术进步效益;突出家庭成员更有效的分工合作,不仅实现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老人的社会保障兜底,而且确保“入院时放心,住院时舒心,出院时安心”,使得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专心谋发展,减少因病致贫现象发生。
积极推动农村组织创新。促进农户多维脱贫、长效增收就要针对目前贫困县农村发展散、小、乱、低等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生产方式组织创新,通过组织振兴为贫困县农户可持续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在基层党组织创新方面,重点围绕提升基层党的领导组织力、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动力、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和基层党组织经济发展力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在生产方式组织创新方面,要鼓励引导农户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农民分红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
(作者分别为陕西理工大学经法学院副教授;陕西理工大学经法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深度贫困区绿色发展的瓶颈突破与长效机制构建”(项目编号:18XJY0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唐萍萍、胡仪元:《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协同推进的结构效应研究——以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学术前沿》,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