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一流大学的产生必定伴随着一流国家的崛起。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大学必须牢记教育强国梦的百年初心,科学把握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特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为重要遵循,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 湖南大学 高校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高等教育始终被赋予变革图强的历史使命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从发轫之初,就被赋予变革图强的历史使命。大学举办者通过学习欧洲、借鉴日本、仿效美国,探索建立符合当时中国现实的一流大学模式和理念。例如,蔡元培以德国古典大学理念改造北大,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到改办大学都参考美国学制,梅贻琦任校长时更综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点,学习美国近代大学的模式。梁启超担任湖南大学前身——时务学堂总教习时,则极力主张学习日本的政学教育,提出“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教育主张。
在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一流大学的志向,塑造中国大学的独立品格。1925年冯友兰在《怎样办现在中国的大学》中提出,“中国现在须力求学术上的独立”。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学术环境和动荡多变的国家时局下,“学术独立”包含着独立于西方、不做西学附庸和独立于政治纷扰、不受当政者影响的治学理想。以独立之精神为圭臬,清华大学等国立大学的办学水平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全面超过教会大学,成为中国自主办学的典范。抗战时期,学术独立与民族独立合为互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其中部分学生在湖南大学上课,再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湖南大学也从长沙西迁辰溪。知识分子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维系大学不屈的文脉,更将学术水平推到比肩国际一流的高度,创造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经历1952年院系调整、文革办学停顿等曲折后,改革开放使大学重回发展轨道,走上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党和国家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2015年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明确到本世界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标志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开启新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一流大学的产生必定伴随着一流国家的崛起。新时代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使命,不仅是要增强国家科技文化核心竞争力,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知识和人才战略支撑,还要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世界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遵循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这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遵循。面对各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多元化模式、国际上各类排名与评判体系,不能盲从他人路径、照搬别国经验、套用西方标准,而应该遵循“九个坚持”,既参照世界共识和通用规范,又着眼国家意志和战略,从人才、制度、文化三个纬度,把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要义。
第一,人才是确保世界一流大学立足和发展的根本。首先,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高校必须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和全球胜任力。一是构建一流育人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学术科研、管理服务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把各方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动能。二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作为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础,完善科研与教学融合机制。三是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强化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促进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其次,师资队伍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资源。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师资,高校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产出一流学术成果,进而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一流的贡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引育一批全球优秀教授和名师大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构建良好的学术梯队,引育一支起中坚作用的学术骨干;着眼长远发展,发现和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引育一大批潜力大、冲劲足、品学兼优的后起之秀、未来之星。湖南大学近年来大力实施“岳麓学者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倍增计划”,举办国际青年学者岳麓论坛,打造国际化引才主平台,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师资队伍。同时,坚持“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位,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第二,制度是决定世界一流大学方向和道路的关键。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前提。大学被视为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的基本制度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制度特征,决定了一流大学的办学方向与价值追求。一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成为高校办学的鲜亮底色。二要以“四个服务”作为办学指引,把服务国家民族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崇高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着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关键问题,在国家治理中贡献智慧,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争创精品,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增强自信。三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抓好“主渠道”“主阵地”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主流思想文化聚合引领功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办学实践。
其次,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流大学建设关键举措。纵观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无不具备成熟先进的现代大学制度。从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在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四次转移过程中,意英法德美等国家的一流大学为世界贡献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一流大学必然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世界共识。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二要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健全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学术治理结构。三要深化内部治理改革。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权责边界,扩大学院自主权。改革考核评价制度,破除“五唯”痼疾,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学术评价体系、评价导向。推进民主管理监督制度,完善群团组织履行职能的机制,强化增进共识、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三,文化是成就世界一流大学伟大生命力的灵魂。一方面,涵养学术文化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内生动力。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追求是大学最高远的追求,学术底蕴是大学最深沉的底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把涵养治学文化作为永恒课题,坚持学术性是大学文化生态的生命表征,形成敬畏学术、崇尚学术的文化生态,建立自由、创新、包容的治学追求,成就大学的绝对精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学术自信自强,警惕“西方中心论”“教育依附论”等文化殖民主义,在行动上要防止唯西方学术标准马首是瞻,既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创立中国标准办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锤炼学风教风,构建师生目标认同和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共同学术理想,以此规范和引导大学成员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价值选择、行为建构、活动方式。
另一方面,弘扬人文精神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流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和真理,更要培育精神和信仰,担当起塑造国民价值理性、培育社会道德操守、引领时代文明进步的神圣职责。湖南大学在发展大学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开展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例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凸显最具历史文化传承的特殊优势,推动岳麓书院的全面现代复兴,丰富和发展以“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为特质的湖南大学文化;发扬革命文化精神,发挥近现代湖南和湖南大学红色资源丰富、英雄伟人辈出的独特优势,宣讲学校革命校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师生成为光荣革命传统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深化湖湘文化内涵,将地域文化研究与传统国学研究相结合,积极开展湖湘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播交流,不断推进“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国际文化学术交流,建设一流的国学研究基地和国际上有影响的文化传播中心,尤其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岳麓宣言》的诞生地、“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举办地,以加强文化国际交流互鉴己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湖大学派,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格局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际环境的深刻变革,中西方制度在应对疫情中不同表现的强烈对比,正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新时代,要准确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格局。
首先,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要以此为契机,以教育自信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做好自己的事情,发挥自我的优势,更加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更加契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加契合全民族全社会根本利益,更加契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指向。
其次,积极构建和推广中国教育范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高校最早采取停课措施、最早推进大规模在线教育、最早实现复学复课,在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公共突发事件中成为范例,为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疫情期间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在线教育提质升级的新机遇和新动能,“爱课程”和“学堂在线”国际教学平台乘势而出,面向全球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线课程。当前,中国大学要继续抢占5G时代先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信息化新技术打造中国智慧教育模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理念引领者,实践先行者,范式提供者。
最后,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教育具有天然的交流属性,是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推动人类文明平等互鉴、共生发展的重要力量。疫情冲击加深了国际社会对全球化的分歧,政治、经济和技术“脱钩论”甚嚣尘上。面对后疫情时期全球化遭遇的重大挑战和面临的深刻调整,要把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策略,推动形成更多层次和更广覆盖的交流格局,鼓励支持办学模式互鉴、学术研究合作、课程体系开放和科技成果共享,以教育合作交流带动思想文化深层互动,打破经济、科技和人才交流融合的壁垒,让“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成为国际交往的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注:本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委托项目“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8WTB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梅祖彦:《梅贻琦校长与西南联大》,《庆祝西南联合大学成立65周年纪念特辑》,2002年。
②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③余小波、范玉鹏:《大学文化生态及其优化》,《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