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双一流”建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马俊杰 《 人民论坛 》(

    【摘要】现代社会最集中地承担科技、教育和文化创新职责的是大学,最集中地从事一流科技、教育和文化创新的是一流大学。我国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技术突破的策源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让其发挥先导作用,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我国发展赢得领先优势。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高等教育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实施“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面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础工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

    “双一流”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并对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战略设计。“两个一百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今日中国,正处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亿万民众昂首行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面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总体目标,我国“双一流”建设分别以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为重要时间节点,这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和阶段目标基本吻合。这些都充分说明,“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普遍与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十八世纪,面对旧大学愈益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情况,拿破仑创办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新型大学,在历史上为法国培养了大批科学巨匠和精神领袖。德国于十九世纪初开创的研究型大学,为德国科学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二战后德国在人才严重流失的情况下,能够聚集力量再次崛起。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创建与西方媲美的大学,为日本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使日本跻身于国际学术和教育中心。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背后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站在科学前沿的世界一流大学。综观近代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核心是教育和科技。现代社会最集中地承担科技、教育和文化创新职责的是大学,最集中地从事一流科技、教育和文化创新的就是一流大学。因此可以说,只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双一流”建设将全方位塑造和影响民族复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各个国家最依赖的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首先发现和掌握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国家才能长期领先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科学技术的摇篮,也是人类一流文化和思想的主要来源,世界一流大学产生的文化将辐射世界,影响人类思想,引领世界变迁;一流大学也是世界优秀人才交往集散之地,将吸引和聚集世界各地的文化、技术和思想精英,为国家崛起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世界一流大学也将有力促进本民族的精神独立和自主,对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大意义,这些都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

    “双一流”建设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举措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快重塑世界,东西方大国力量对比更加平衡,大国博弈形势复杂,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

    百年变局的基本内容和推动百年变局的基本力量是科技力量和产业革命。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实力版图、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历史上我们错失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改革开放成功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极大促进了我国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追赶型国家。当前,信息化革命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社会形态和业态,我国在一些领域已经成为领跑者,具备了部分领先的优势。理论上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所有国家都是机遇,但历史昭示后人,机遇从来都属于有较充分准备和较充足条件的国家。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的最好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条件和准备比绝大多数国家都要充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我们提供“弯道超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我们抓住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就意味着此后人类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业都在我们这里,我们就可以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导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发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国博弈,大国之间的竞争全面展开。中美贸易战、美国对我国科技企业的压制以及大学合作的阻碍使我们认识到,我国要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产业革命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切换和升级,其背后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引领,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长期占据领先地位,其大学发挥了关键作用。只有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率先发现基础科学规律、开发应用前沿引领技术,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巨大的经济优势与持久的领先优势。我国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技术突破的策源地,在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上有很大潜力可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让其发挥先导作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国家使命,为我国发展赢得领先优势。

    “双一流”建设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步骤

    从当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等收入阶段跨越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更加依赖高等教育质量与服务能力,如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的进步提高等。一些对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尤其是1000万以上人口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言,教育质量相比于教育数量、高等教育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级技能水平相比于基础技能水平,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相反,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高等教育机构难以承担为社会、企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和技术支持的重任,导致其低端制造业转型高端制造业失败,低端制造业无法维持增长。这些国家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几十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见,要保持经济长期高质量增长,成功跨入高收入国家,就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需要入手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体系,通过高等教育,特别是一流大学源源不断地产生知识创新、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实现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这是成功跨入高收入国家的必经之路。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在更好服务国家和民族过程中推进“双一流”建设

    综观世界名校的发展历程,它们均能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担当重要角色、发挥引领作用,其中那些最能解决社会重大发展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的大学,支撑了社会、引领了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引擎”“轴心”,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扎根中国大地,承载民族梦想、肩负国家使命,我们一定能在更好服务民族和国家过程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一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也明确提出,培养一流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任务。一流大学具有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成就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在人才成长和培养方面有重要领先地位和超前优势。培养具有高度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化水平和全球视野,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的前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是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一流大学要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中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民族复兴培养一流人才。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世界一流大学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致力于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解决我国“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为我国实现重大原创成果突破、抢占世界科技前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作出应有贡献。要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推动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和学科群建设,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布局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是提升国际影响,贡献中国方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对标世界一流,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要扎根中国大地,创造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要积极参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参加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提高国际影响力;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文明对话和全球治理,用中国理论阐释和解决世界问题,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在加快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①《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世界一流大学与民族伟大复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双一流”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百年追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向度与精神底色
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要素与历史机遇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建设路径
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