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国竞相发力的拉美地区战略意义何在

杨志敏 《 人民论坛 》(

    核心提示: 拉美地区以辽阔的疆域、充裕的资源禀赋、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独特的地理区位,以及在全球和地区治理中的活跃姿态,成为全球战略价值较高的区域。历史、地缘和现实等因素,加之地区内部政治生态复杂化,让拉美再次成为大国关注和博弈之地。中国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与拉美的合作日益密切,引发有关国家的无端猜忌和恶意挑拨。我们坚信,一贯秉持正确义利观、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的中国,过去没有殖民他国的历史,今天和未来也绝不会走“强国必霸”的路子。

    【摘要】拉美地区以辽阔的疆域、充裕的资源禀赋、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独特的地理区位,以及在全球和地区治理中的活跃姿态,成为全球战略价值较高的区域。历史、地缘和现实等因素,加之地区内部政治生态复杂化,让拉美再次成为大国关注和博弈之地。中国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与拉美的合作日益密切,引发有关国家的无端猜忌和恶意挑拨。我们坚信,一贯秉持正确义利观、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的中国,过去没有殖民他国的历史,今天和未来也绝不会走“强国必霸”的路子。

    【关键词】拉美地区 战略价值 全球大国 战略博弈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历史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地区”)就是西方各种势力的觊觎之地。拉美国家独立后乃至今天,域内外大国先后竞相在此发力。大国在拉美地区角逐的背后,一方面凸显了拉美地区在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重要战略价值。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前拉美地区政治生态和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存在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让世界无法忽视的“大块头”

    首先,拉美地区疆域辽阔、资源禀赋充裕,事关全球粮食安全、农畜产品供给、能源保障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性产品供给者”。拉美地区的体量较大,国土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北美(墨西哥)、中美、南美和加勒比四个次区域,拥有33个独立国家和一些尚未独立的地区。拉美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中南美地区以耕地肥沃、草原丰饶而成为闻名天下的“粮仓”和“肉库”,是全球重要的粮食和肉类等农畜产品生产地。同时,地区其他国家拥有储量巨大的油气、铁矿石、铜以及森林等自然资源,成为全球重要“战略性物资的供给者”。

    其次,拉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聚集了一批重要的新兴经济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重要大市场。拉美地区在全球的经济体量举足轻重。其中,巴西和墨西哥既是拉美地区的两个最大经济体,也是全球经济规模排名前15位的经济体。同时,近期对世界银行数据库中数据完整的183个国家(地区)的测算和剔除后的有关研究表明,拉美地区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多米尼加和危地马拉等9国进入了全球“新兴市场30国”(E30)行列。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8年,拉美地区生产总值(GDP)约为5.78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除了少数国家(地区),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属于中等收入及以上水平国家(地区),个别国家(地区)已进入高收入国家(地区)阵营。因此,拉美地区以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人均收入,再加之聚集了超过6.4亿的人口,成为全球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大市场。实际上,作为经济自由度、贸易开放度均较高的拉美地区,已通过签署或加入的各种双多边自由贸易协议、倡议和机制等,将自身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紧密相连。

    再次,拉美地区地理区位独特,对全球贸易航运、气候变化等构成重要影响。拉美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在地区国家中,相当多的国家或临太平洋,或临大西洋,或为“两洋”国家。特殊的区位使拉美地区具有或与亚洲地区开展“跨越太平洋合作”,或与欧洲地区构筑“跨大西洋合作”纽带的地缘优势。同时,因拥有巴拿马运河这个联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道,拉美成为全球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除了前文所述拉美对全球粮食安全、能源资源保障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外,具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雨林,它以500余万平方公里面积、约占全球雨林面积的50%、全球森林面积的20%、跨越9个拉美国家的广阔资源,而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作为国际和地区政治经济舞台上一股活跃的力量,拉美是全球和地区治理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生力军。一是在全球层面上,作为联合国(UN)、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重要组织一员,拉美主要国家是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二是从其他多边领域考察,拉美主要国家,尤其是地区大国,如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作为“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巴西分别作为“金砖国家”(BRICS)和“基础四国”(BASIC)成员,墨西哥、智利和秘鲁作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墨西哥、秘鲁和智利作为“全面且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墨西哥和智利作为(OECD)成员等,对于应对经济危机和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重要协议的达成、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引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以及对当前全球重大议题发声(如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多边主义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从地区范围来看,在美洲地区层面上,拉美国家通过加入覆盖美洲的地区性组织和机构(如“美洲国家组织”“美洲开发银行”等),与美国、加拿大一道参与西半球地区的治理。在拉美地区范围内,地区国家较早开启了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立了各类区域和次区域组织(如“南方共同市场”“太平洋联盟”),为拉美地区治理以及与世界其他区域和国家之间的合作构筑了平台和渠道。

    地缘政治格局中的独特区域

    首先,与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同处西半球,拉美国家长期深受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广泛影响。经常有人提及拉美是美国的“后院”,对于此说法拉美国家是绝对不会认同的。但若从美国的视角来看,这似乎并不为过。1823年,美国高举“门罗主义”,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将欧洲国家的势力赶出拉美,并成为西半球的盟主。“门罗主义”最终让美洲成了美国人的美洲,并奠定了日后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基石,也成为美国干涉拉美国家内政外交的借口。在《门罗宣言》发表190年后的2013年,美国曾公开宣布“门罗主义”时代已经终结,并强调美拉平等关系和共同责任。但是,2017年美国新一届政府就职后实行的对拉政策再次显示,所谓“门罗主义”时代的终结不过是一个“传说”罢了。

    其次,拉美与欧洲国家历史上形成的文化、血缘、政治、经济纽带,构筑了欧洲在拉美地区的广泛利益以及千丝万缕的联系。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19世纪初期拉美国家纷纷独立为止,拉美地区经历了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长达300余年的殖民统治。因此,这既造就了日后拉美与欧洲之间的特殊纽带,也导致了欧洲对拉美地区怀有的特殊“情结”,以及在该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利益。

    今天,欧洲与拉美之间的人员流动、文化交流、政治经济关系等依然紧密。欧洲主要国家是拉美移民重要接收国和重要的侨汇收入来源。据2018年美洲开发银行(IDB)报告统计,拉美在全球(包括拉美地区国家)的移民数量超过3000万。其中,除去最大的移民接收国美国(2200多万人)以及拉美地区国家(600余万)吸收的移民以外,欧洲其他国家和西班牙成为重要的输入地,分别吸收了464.6万和220.5万拉美国家移民。与此同时,欧洲与拉美经贸关系密切。欧盟不仅是拉美地区主要的贸易伙伴、直接投资主要来源地,而且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来源之一。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捐助者支出计划调查”统计,2015年,作为多边机构的欧盟(EU)以及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是中北美洲、南美洲国家的主要援助方。

    再次,拉美地区“冷战遗迹”犹存,美国对西半球唯一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长期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就是例证。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不久,美国就对这个新生政权采取了敌视政策。1962年以来,美国对古巴采取了经济封锁、贸易禁运等一系列制裁措施。1996年,美国出台《古巴自由民主团结法案》(“赫尔姆斯—伯顿法案”),旨在“改变古巴政权的性质并对古巴与前苏联的经济联系进行惩罚”。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和地区形势的缓和,自克林顿政府开始,美国对古巴的禁运政策出现了一些松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古关系一度出现回暖。2014年,在古巴迎来革命胜利55周年之际,美国和古巴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并恢复外交关系。

    但是,2017年美国新一届政府一上台就对美古关系“开倒车”,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措施。当初,美国“赫尔姆斯—伯顿法案”颁布后,并未实施该法案中最具治外法权色彩的第3条(“保护美国公民财产权”)。但是,美国本届政府决定于2019年5月实施该条款。据此美国公民有权在美国法院对使用古巴革命胜利后被政府“没收财产”的古巴实体及与其有经贸往来的第三国企业提起诉讼,而美国相关法院对诉讼享有管辖权。事实证明,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并未达到颠覆古巴政权的目的,社会主义的古巴依然屹立于西半球,并于2019年迎来革命胜利60周年。但是,美国的制裁给古巴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据统计,截至2018年,古巴蒙受经济损失累计约10000亿美元。

    全球大国仍在博弈的“棋局”

    拉美地区形势不断演变,政治生态趋于复杂化,地区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呈现分化组合。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15年,拉美国家的“左翼”政党纷纷掌权。但之后,“粉红色浪潮”出现退潮迹象,阿根廷等国家“右翼”政党先后上台,拉美地区出现 “向右转”迹象。就在人们认为拉美地区开启了新的政治周期的时候,地区的“左翼”力量似乎又卷土重来。2018年墨西哥“左翼”再次执政、2019年阿根廷“左翼”赢得大选。的确,期间部分“左翼”政权接连遭遇挫折。2018年委内瑞拉大选后,马杜罗总统实现连任,但遭到外部势力和部分拉美国家的强硬抵制。2019年,“左翼”的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再次赢得大选,但迫于国内外的压力而辞去总统职务,并出走墨西哥避难。不过,在上述两个事件中,西方势力不仅躲在幕后,更是走到了前台。

    拉美主要国家政权频繁更迭导致了地区团结合作形势的分化组合。其一,因一些“左翼”国家“变色”后“退群”,导致“南美国家联盟”(UNASUR)瓦解,并让由“左翼”国家组成的“美洲玻利瓦尔联盟”(ALBA)走向“式微”。与之针锋相对,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巴拉圭和圭亚那等国,则宣布正式成立“南美进步论坛”(PROSUR),以取代“南美国家联盟”。其二,因对委内瑞拉马杜罗政权存在分歧,拉美主要国家分别归属两大对立阵营——“利马集团”和“蒙得维的亚机制”,从而再次分裂。其三,从2015年至今短短4年时间里,阿根廷左“右翼”政党再次出现轮替,“左翼”政党刚刚赢得大选并即将重新执政。阿根廷当选总统已表示,将与墨西哥等“左翼”国家加强合作。由此,作为“南方共同市场”中两个最重要的成员,“左翼”的阿根廷将与“右翼”的巴西如何合作,阿根廷是否会退出“右翼”主导的其他组织?上述变数均可能让有关地区组织再次洗牌。

    作为在西半球搬不走的邻居和唯一超级大国,事实上美国的视线从未远离过拉美地区。尽管有学者认为,“除了古巴(可能还有墨西哥)等少数几个特例,对于美国而言,拉美在政治和外交上无足轻重,拉美是一个‘被遗忘的大陆’”。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但其中不乏几分真话: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生死存亡”,以及与古巴关系密切或“结盟”的“左翼”国家形势的变化,是美国在拉美地区关注的重点之一。因为这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及其在西半球推行自由民主、人权和价值观的长期战略目标。

    2017年,美国新政府上台之时恰逢拉美地区政局呈现“左退右进”之势。重举“门罗主义”旗帜的特朗普政府对古巴等拉美“左翼”政权可谓毫不手软。一方面,实施“赫尔姆斯—伯顿法案”第3条,将对古巴经济制裁提升到新高度。另一方面,不仅对委内瑞拉马杜罗政权进行制裁、军事威胁等手段,还派高官赴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利马集团”代表共商应对大计。同时,对支持马杜罗政权的古巴、玻利维亚、尼加拉瓜三国实施制裁,并对与军事和情报有关的26家古巴实体进行制裁。此外,还对公开支持委马杜罗政权的世界其他有关国家给予警告。

    在全球和拉美地区形势复杂化,以及与美国关系趋冷的背景下,俄罗斯与拉美传统友好国家再续“前缘”,彼此关系不断升温。苏联解体前,古巴和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双方关系较为密切。“冷战”时期,著名的“加勒比海导弹危机”事件,让古巴一度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前沿。进入俄罗斯时代,双方关系经历低谷并企稳回升。近年来,尤其是在特朗普执政后,在美国对古巴大秀肌肉、美俄关系停滞的情况下,俄古关系却日益热络,双方元首或首脑互访频繁。据悉,两国签署了一系列涉及军事、运输、电力、医药等领域的合作协议,俄罗斯还做出免除古巴所欠苏联时期的绝大部分债务、恢复向古巴提供石油等重大举措。但是,对于外界质疑的俄古具有战略意义的双边关系走向问题,俄方表示“不打算将对古巴的投资与贸易变成像苏联时期那样的无偿援助”,而是希望构建与时俱进的互惠关系。

    针对美国对卡斯特罗及其家人实施制裁的做法,俄方态度鲜明:“这是华盛顿近60年来企图扼杀古巴革命的又一次徒劳”。此外,对于发展同委内瑞拉之间的关系,包括军事合作,俄方认为光明正大,“如果有需要,俄方准备向委内瑞拉增派军事专家,以履行合同义务。”对于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政策,俄罗斯认为,“美国以回归门罗主义的方式重塑拉美政治地形的企图令人深感不安”。与此同时,拉美“左翼”国家对于俄罗斯在拉美地区的存在也高度认同。玻利维亚莫拉莱斯政府官员表示,“俄罗斯在拉美国家中发挥着地缘政治调解人的作用。俄在委内瑞拉的存在能够削弱美国破坏委内瑞拉玻利瓦尔革命的侵略意图。”

    中拉天然的“全面合作伙伴”

    建交以来,特别是近20余年来,中拉关系平稳顺畅、双方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拉关系全面快速发展,是基于双方历史上具有的相似发展经历、经贸关系上具有的天然互补性、国际事务中具有的相似或一致立场。目前,中国和拉美地区主要国家均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等伙伴关系,中国也是拉美多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据统计,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拉美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8年中拉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拉美则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二大聚集地。截至2017年,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存量达到3869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中企在拉美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超过1800亿美元。

    中国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中拉关系,积极打造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中国政府先后于2008年和2016年发布了两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政策文件”。201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拉合作迈入了“1+33”整体合作的新阶段。2017年,随着拉美地区被中方明确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参与方,中拉合作在次区域多边层面、三方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层面以及全球多边层面的合作得到拓展和深化。中拉合作形成了由“双边驱动”向“双轮驱动”,再向“多轮驱动”的不断升级。

    迄今,中国在拉美地区33个国家中有24个建交国。其中,19个建交国先后与我国签署了共建合作文件。尚未签署共建文件的拉美国家或是与中国已展开了事实上的共建,或是同意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或是达成了在倡议框架下开展合作等共识。此外,已有8个拉美国家加入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一带一路”正在引领中拉合作提质升级、创新发展。

    “中拉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力量。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时,中拉双方决定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宣布成立“中拉命运共同体”。当前,在包括中拉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发展议题的同时,还在遭受经济全球化挫折、保护主义盛行、单边主义抬头之严峻挑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与拉美一些大国又同为WTO、G20、APEC和BRICS等国际组织成员,双方共同的发展诉求、相近的立场主张,决定了中拉在全球治理、双多边事务上肩负着共同的责任,双方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然而,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与拉美地区关系的日益密切也引起了有关国家的过分关注、无理猜忌甚至挑唆造谣。事实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与拉美的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合作,是基于优势互补的合作,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一贯秉持正确义利观、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的中国,过去没有殖民他国的历史,今天和未来也绝不会走“强国必霸”的路子。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复杂国际舆情下中非关系如何续写辉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何以长期执政
大国竞相发力的拉美地区战略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