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形象的“他塑”与“自建”

黄楚新 《 人民论坛 》(

    【摘要】面对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战“疫”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应有姿态。但从国际涉华舆情来看,言论多元,褒贬不一,对外传播中仍然存在隔阂、误解和偏见。对此,主流媒体、外宣单位积极发声,普通网民“回怼”污蔑抹黑言论,在驳斥谬误、澄清事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形象的“自建”,更应注重以情动人,将正面引导与信息公开相结合,鼓励民间个体在对外传播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国际舆情 国家形象 对外传播 大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20年6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实时数据显示,全球确诊病例近700万,死亡人数近40万,全球范围内疫情不断恶化,感染人数不断增加。从各国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国际舆情呈现出较为紧张的态势,热点主要集中在各国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各界名流的身体状况、各国的抗疫举措、民众的自发性个体行为,以及疫情带来的连锁负面影响。其中,中国的抗疫和对外援助行动引发各国媒体广泛关注。中国花费两个月时间构建起了阻止疫情传播的第一道防线,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抗疫经验和方案,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生动诠释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然而,由于隔阂、偏见和误读,中国成为西方某些政客攻讦的靶子。公共卫生事件引发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偏见,使得本应有的团结和合作被分裂和斗争取代。当疫情肆虐全球时,各类言论甚嚣尘上,有关中国的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言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国对待中国的观点、立场和态度,由此可以审视中国在对外传播话语中国家形象的建构策略。

    从国际舆情看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

    近年来,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性事务,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疫情期间,中国为世界各国贡献公共产品,提供疫情应对方案,切实承担起大国责任,却在国际舆论场中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甚至出现了歧视和排斥华人等次生舆情。

    积极正面的评价。当前,大部分国家尤其是亚洲和拉美地区国家的媒体,对中国的抗疫举措、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积极贡献力量给予了正面评价。

    首先,肯定中国抗疫举措科学合理。随着中国疫情度过高峰期,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而欧洲多国以及美国成为疫情的“震中”,各国媒体对中国的防疫措施(包括佩戴口罩、居家隔离、建立方舱医院等)从最初的不屑、嘲笑,转变为承认,并呼吁民众学习。这种态度转变是基于各国同中国防疫情况的直接对比,即本国政府没能采取及时迅速的防疫措施,而中国抗疫已经取得有效成果。

    其次,赞扬中国驰援他国,贡献力量。中国在取得国内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的同时积极驰援他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共同抗疫。多家媒体承认中国的抗疫举措在遏制疫情蔓延方面发挥的实效,如实报道了中国捐赠医疗物资的内容和数额、派出医疗专家组指导的消息,尤其是伊朗、塞尔维亚等国家,使用“帮助”“贡献”“友谊”等词汇,赞扬国家间的患难真情。社交媒体上,意大利网友通过绘制漫画的方式(中国为“救援者”、意大利为“被救者”),展现民间互通的友谊。加拿大商业报纸《金融邮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复苏迹象帮助一些加拿大企业抵御了新冠病毒带来的风暴。

    最后,呼吁摘下种族主义“有色眼镜”。在西方国家煽动种族主义情绪的攻势之下,有正义之士对此进行批评和反驳。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炒作种族议题来争取美国国内种族主义者选票的戏码已被识破。《纽约时报》认为,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的“敌意”,不但不能使两国有效携手应对疫情,也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不少媒体在报道特朗普“中国病毒”言论时,在标题中使用“种族主义”“种族主义者”“恶意”等词作为修饰,比如美国政论周刊《国家》就指出,“社交媒体帮助传播特朗普的新冠病毒种族主义”,并呼吁主流媒体停止传播仇恨,停止使用“中国病毒”这一种族主义词汇。在社交媒体推特上,网民自发创建“特朗普熔断”“特朗普萧条”等标签词条,显示出民众对其种族歧视言论的反感。

    负面抹黑的报道。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部分媒体对中国疫情议题进行了泛政治化、污名化报道,新闻界同政界合谋,污蔑中国前期瞒报疫情信息,是病毒制造者,将中国的援助措施妖魔化为意识形态输出手段,对中国公布的信息持质疑态度。

    一是捕风捉影,污蔑中国是病毒源头。目前,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尚无定论,而一些外国媒体却将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恐慌源头引向中国,利用大众媒体固化中国与疫情暴发之间的联系。这种把自身采取不当措施的过失归咎到特定他者身上的“污名化”行为,其背后隐藏的是全球传播中不平等的权力和秩序,其实质是美国霸权主义批判话语的工具,是一种结构性暴力。

    政论媒体Politico报道称,特朗普使用“中国病毒”这一种族主义措辞招致了美国国内其他行政官员的反对。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亚历克斯·阿扎尔认为,民族不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因,承诺不再将此次疫情归因于国家或地区;世界卫生组织紧急计划执行主任迈克尔·赖安也强调,“病毒无国界”,批评特朗普政府有关“中国病毒”的言论。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替罪羊社会”的概念,认为当危险因为政治的不作为而增长时,风险社会就会表现出固有倾向,即不是危险而是提出危险的人造成了普遍的不安。面对迅速增长的确诊人数和随之而来的社会恐慌,以及巨大的医疗物资缺口,一些西方国家不是尽快采取措施,遏制病毒扩散,而是将社会焦虑归因于中国(最早发现新冠病毒并采取有效措施),将本国医疗人员和人民置于巨大危险之中。如此一来,中国则成为当前风险社会之下的“替罪羊”。

    二是“农夫与蛇”,歪曲中国救援举措。在报道中国支持别国抗疫的友善举措时,一些西方媒体展现了一贯的反华反共立场,污蔑中国借此机会输出意识形态,将援助作为宣传工具,并冠之“新冠病毒外交”“医疗外交”等恶名。比如,《路透社》报道称,“中国将捐赠医疗物资当作在南美地区削弱美国影响力的软实力工具”;美国媒体《新闻周刊》报道,中国是出于躲避职责而帮助欧洲国家;西班牙《国家报》《世界报》等报刊媒体报道中国“试剂盒不合格”,引发西方媒体大量转载;一些国家将实际贸易中的买卖双方(以个别企业为主体)出现的摩擦纠纷,上升到对中国制造整体的攻击,歪曲中国援助别国的初衷。事实上,某一国家歪曲中国的救援举措并不能证明该国的行为是正确的,逞一时口舌之快无助于解决当前病毒扩散的问题,反而显示了该国的防疫不力。

    三是将信将疑,对中国官方公布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前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本土病例全面清零,与其他国家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反差,一些西方媒体便认为中国对他国有所隐瞒,或者在预估疫情规模上过分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信任困境仍没有消除。一些外国媒体使用具有负面倾向性的词语,通过质疑、暗讽、诘问等手法,将中国塑造成为不可信赖的对象。

    客观报道相关数据和信息。大部分媒体能够客观报道疫情确诊数据、防疫知识、防疫进展等具体事实;客观报道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与他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存在的问题;等等。

    主流媒体、外宣单位积极发声,普通网民“回怼”污蔑抹黑言论,在驳斥谬误、澄清事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直以来,中国在建构负责任大国形象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主要围绕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的安全稳定作出贡献来展开。疫情期间,作为形象建构的主体,中国始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世界各国保持密切联系,展现出真诚开放的态度,公开透明地分享防控经验,给予他国物资和技术援助。同时,官方与民间联动,对外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在驳斥谬误、澄清事实、增进了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主流媒体、外宣单位积极发声。疫情期间,中国驻各国大使陆续发表署名文章,各级外交官通过电视节目、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公众展现中国抗击疫情的态度和真实的防控进展。面对以特朗普为代表的西方政客的攻讦、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隐瞒疫情信息”“不分享病毒相关信息”的指责和“中国病毒”等污名化言论,主流媒体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发声,打响国际舆论“攻防战”。比如,针对“中国隐瞒疫情导致全球大流行”的言论,新华社发布中国合作纪事,梳理了中国发布疫情信息、分享防控经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事实时间线;《环球时报》发表文章《病毒之下的指责游戏是“幼稚的视线转移”》;中国国际电视台发表评论文章《媒体失控:虚假信息散播者有其支持者》,回击美国媒体机构福克斯对中国疫情的系列污蔑报道等。

    二是普通网民“回怼”污蔑抹黑言论。疫情伊始,针对海外华人和亚裔群体的种族歧视和仇外行为不时见诸报端和社交媒体,因佩戴口罩或被辱骂、挑衅甚至殴打,或被污蔑为病毒。对此,网民们据理力争,通过线下开展“我不是病毒”活动、线上发表反击言论、制作科普视频、采访报道等方式“回怼”种族主义者。

    中国形象的“自建”:以情动人,正面引导与信息公开相结合,鼓励民间个体在对外传播中发挥作用

    中国外文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8》数据显示,有48%的海外民众认为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其中发达国家民众(持此观点)的比例上升了7%(较2017年)。由此可见,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得到了世界的肯定。虽然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逐年提升,但受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的限制,西方媒体把控舆论方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为此,要进一步优化对外话语策略,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一,“以情动人”,注重疫情之下世界人民的共情。注重把握海外网民的情感走向,以疫情中的共同遭遇触发共情和理解。国外疫情形势日趋严峻,一些西方国家防控效率低下。中国人民也曾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也曾有过恐慌,应当抓住这一痛点,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和同理心,对外国网民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慰藉,同时大力宣传中国的应对方案。其中,尤其要注重非官方用户的发声。在社交媒体上,国外网民对于官方机构的发声往往怀有一定的警惕和抗拒心理。溢美之词若由普通网民之口传播出去,则更有真实感、亲切感,能够规避官方机构带来的刻板印象,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正面引导与信息公开相结合。长期以来,外国媒体及民众对中国未有全面、客观的了解,给极端偏见和歧视以可趁之机。疫情中,国际舆论场上的各类虚假消息、政治谣言层出不穷,外宣机构“客场作战”较为困难。目前,中国自身形象的建构仍处于被动,从社交媒体的赞、转、关、评等交互数据和舆情事件发声的影响力来看,主流媒体的“出海”成效并不显著。面对西方媒体压倒性的话语态势,应针对海外各个媒体的不同政治立场,进行特定内容合作,用更大声量做好正面引导。同时,在信任赤字问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应增进互信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社会认知偏差和信息的不对称是污名和误读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作为受信方,中国要加强自我建设,提升可信度,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澄清谬误,要将话语权、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鼓励UGC(用户原创内容)在对外传播中发挥作用。普通网民自行生产的碎片化信息是外国民众认知世界的重要来源,能够使国家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富有人情味。长期以来,民间交流不畅通,使得国外网民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过往的影视作品中,与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海外华人、往返海内外的外国民众、专家学者、留学生等,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这些群体传递的信息能够成为中国和其他国家沟通交流的纽带。因此,要充分鼓励民间个体发声,可以在主流社交媒体上扶持和培养一批意见领袖和“网红”,增加个人议题的输出,通过短视频、vlog、纪录片等受到广泛认可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多视角、多层面展现国家的发展成就,反映中国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主流媒体应与自媒体协作,突破文化隔膜,提高国家形象的外在魅力,增进外国人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感,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地开展对外传播活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They are completely intertwined': Tentative signs of recovery in China help 

    some Canadian companies weather COVID-19 storm", Financial Post, March 28, 2020.

    ②Elie Mystal, "The Media Is Helping Spread Trump's Coronavirus Racism", 

    The Nation, March 20, 2020.

    ③"Trump on 'Chinese virus' label: 'It's not racist at all'", Politico, March 18, 2020.

    ④"As Europeans Flag Concerns Over Faulty Chinese Coronavirus Equipment, 

    State Media Is Leading Beijing's Fight Back", Newsweek, May 7, 2020.

美国抹黑中国的动因及逻辑
警惕西方对华“无脑黑”
美国抹黑中国的新表现与新特点
美国敌视中国的国际背景和逻辑根源
美国对华态度趋硬的多重动因
美国政客抹黑中国有何社会文化根源
中国形象的“他塑”与“自建”
中美竞争加深将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中美关系路在何方
西方的疫情政治攻势与中国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