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如何实现

张媛媛 《 人民论坛 》(

    【摘要】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本观点。要立足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力、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三个方面,彰显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关键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7 【文献标识码】A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突破发展瓶颈、解决相关问题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进一步部署动员,并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等重要措施。由此,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路径。所谓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模仿与引进而言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指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拥有,尤其是对原始创新的突破。这里的“自主”强调的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导、不依赖外部力量的自觉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极度称赞,世界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自主创新研发获得技术进步、实现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更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作为后发国家,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为避免自主研发技术存在的高风险、高投入与低成功率,我国多年来主要通过模仿与引进技术、运用技术差距进行跨越式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奇迹”,这是经济落后国家发展经济的后发优势之所在。然而,后发国家要后来者居上,必须突破“引进-模仿”的被动循环状态与技术平台障碍,自觉探寻核心技术的研发方向与路径,否则后发优势就会变为后发劣势。在技术方面体现为始终与发达国家保持追赶状态,无法实现技术超越;在经济方面表现为科技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有限,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低于发达国家,这将制约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国家体制机制发展的历史逻辑,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抑或是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都可以证明:自主创新技术是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实力的坚实基础。时代的发展与实践的深入,要求我们必须实现科技发展方式的转变。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动力来自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力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人才、资金、科研等创新要素数量的增加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的协同实践,更需要创新生态系统的改善和优化。只有打破体制机制的约束,才能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从而激发创新的动力。

    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各创新要素的融合、各层次创新的协同是其内在规定性。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耦合发力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要求,两者的密切配合也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战略保障。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的发挥需要制度创新来赋能,制度创新的关键作用和核心任务就是为科技创新赋能,即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激发各创新主体、要素的动能释放。因此,人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最重要的因素,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营造创新精神培育的环境及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激励、评价等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好的制度设计不但能够激励人的创造力,而且能够使创新成果畅通无阻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造福于社会。打通科研与社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是我国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国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迫切需求倒逼体制机制改革以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深化以释放活力、提升动力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的顶层制度设计,依托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现实要求。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根本途径

    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已证明,雄厚的基础研究根基是原始创新的源动力,是国家需求的重要战略支撑;没有基础研究的强基固本就没有重大的原创成果的产生,突破核心技术就是天方夜谭。基础研究薄弱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原因、关键短板。当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任务和重要目标就是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而遵循持续性的方法论原则,形成持续推进机制,不断强化基础研究,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根本途径。

    政策出台、机制建立为基础性技术研究持续推进奠定了政策保障与制度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长期高强度、累积性的研发投入不仅反映了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与效率,而且是核心技术突破的必要条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形势下,世界科技强国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将展开更趋激烈的竞争。虽然我国近些年研发经费投入快速提升,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无论是投入的总量与强度,还是规模和结构仍有显著差距。越是源头的技术,越需要基础科学的深耕探寻,越要重视起来。因此,中央政府有责任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同时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入投资行列。

    培养持之以恒的奋斗情怀。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风险大等特征,而且实现核心技术从0到1的革命性突破,必须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深入钻研,通常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实质上的进步。这就要求基础科学的科研人员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肯下笨功夫,具有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摒弃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与浮躁的学术风气。情怀的培养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力争通过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激浊扬清塑造宽松、自由、民主的科学文化环境,形成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社会价值观,激发科研工作者对基础科学探究的奋斗精神。

    持续探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同频共振。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需要基础研究助力,更需要与应用研究的协同推进。基础研究不是孤立的,与应用研究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会形成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发展格局,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不断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互动,消除两者各自发展的人为阻隔,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服务民生的实践中,推动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落地。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BKS08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从“六稳”到“六保”,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重要战略宣示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如何实现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多维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