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规民约的某些方面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面临现代化转型问题。传统乡规民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效资源。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需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在取其精华的同时,创新其转型路径,拓展新内涵,完善新功能。
【关键词】乡规民约 现代化转型 文化资源 基层社会 【中图分类码】D64 【文献标识码】A
传统乡规民约是中国古代政治教化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不断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较强的适应性与约束力。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规民约的某些方面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为此,应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对乡规民约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精华部分、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方面加以提炼、创新,推动其现代化转型。
传统乡规民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效资源
就现实层面而言,传统乡规民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其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传统乡规民约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是农村基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载体。为此,可以根据乡村治理的需要,充分挖掘传统乡规民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维护好乡村秩序。
就顶层设计而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为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利契机。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和有效方法,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和现实指导。传统乡规民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礼法规范、道德准则等已经慢慢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而不知。这种深厚根基保障了乡规民约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切实的文化认同感。
就理论品质而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包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当然也包括对传统乡规民约合理要素的吸收和借鉴,为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魂。
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需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推动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需要采取辩证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乡规民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带有某个时代的印记。新时代,对传统乡规民约的继承,应当进一步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超越其自身的局限性,赋予其时代内涵,加速其创造性转化。
如何充分挖掘传统乡规民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在传统乡规民约的庞杂体系中应选取哪些教育内容、运用怎样的方式、如何达到预期效果等,是当今乡规民约创新发展面临的难题。传统乡规民约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和地域性特点,因此在选择运用上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性发展。在传统乡规民约的内容选取上,既要考虑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又要考虑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人们思想的接受程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上,既要考虑现实层面的具体操作,又要考虑不同地区和群体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还要注重重点内容选取与推广教育的综合成效。
创新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路径,拓展新内涵,完善新功能
传统乡规民约重视个人在家庭层面的教育和个人品德的塑造,通过营造良好的家风门风纯化风俗、化育百姓。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整体气质等的家族文化风格。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塑造道德品质优秀、负有担当精神、勇于付出的个体。良好的家风可以实现父慈子孝、福荫子孙、家族兴旺。传统家风多以持家、治家、兴家、齐家为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优良家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提供了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风与民风、政风、国风联系在一起,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一个社会是否具有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高度共识、具有民族凝聚力,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家风建设相关。乡规民约与家、社会、国家紧密相连,具有彰化家风、纯化风俗的作用。新时代,要重视家风与民风、政风、国风之间的内在关联,以良好家风家训为根基,赋予其时代内涵,重构新型的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应以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为中心,外推至乡风、民风、政风,从而实现乡风文明、民风淳朴、政风清明。
传统乡规民约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如书院、宗祠等。书院与宗祠既是宗族发展的根基,也是宗族维系情感与确立宗法礼教的场所,与乡规民约有着紧密联系。虽然随着家庭及家庭关系的变化,宗族制度和规矩的约束作用逐渐弱化,但中国人有着浓厚的根源情愫。为此,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掘乡规民约的新功能,发挥传统乡规民约团结乡里、联系感情等积极作用,将宗族中年长者或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发展成乡村的建设骨干;发挥宗祠与书院凝聚人心、寄托情感等作用,拓展其新功能,如课堂、讲堂、陈列馆、宣传室等,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
新时代,传统乡规民约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应充分引导乡民树立规矩意识、法治观念,规范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应将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转化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创新意识等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具体贯彻落实。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凸显,因此,应充分发挥乡规民约在新时代、新条件下的积极作用,处理好百姓之间的矛盾,缓解城乡二元矛盾。具体而言,就是不断提升百姓的道德素质;规范乡民之间的各种行为,塑造村风文明的良性社会秩序;以典型示范引领脱贫攻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为河北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传统乡规民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项目编号:HB19ZX0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7日。
②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