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新冠肺炎疫情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冲击着中国经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大,特别是疫情向全球蔓延有可能“倒灌”影响中国经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但应对疫情带来的数字化变革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恢复和振兴,短期应以救助中小微企业、困难群体和畅通经济循环为主。中期则要立足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施疫情后经济恢复和振兴一揽子方案。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冲击着中国经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大,特别是疫情向全球蔓延有可能“倒灌”影响中国经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但应对疫情带来的数字化变革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恢复和振兴,短期应以救助中小微企业、困难群体和畅通经济循环为主。中期则要立足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施疫情后经济恢复和振兴一揽子方案。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经济 经济恢复和振兴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疫情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冲击中国经济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这次疫情相较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传染性更强,波及范围更广,应对疫情采取的管控措施力度更大,因而对短期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更大。各方面的共识是,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超过2003年的非典时期。
第一,疫情对供需两方面的冲击使经济承压。从需求看,春节期间和春节后,疫情对需求造成较大影响,严格的隔离措施和限制人员流动,直接冲击线下消费活动,餐饮、旅游、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行业大面积停运,消费需求明显收缩。2020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饮收入下降43.1%,商品零售下降17.6%。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仍增长3.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1.5%,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表明有部分线下消费转移到线上。从供给看,企业复工复产后,由于员工尚未完全到岗,上下游企业复工参差不齐,加之货物运输受限等原因,劳务链、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完全恢复,经济循环仍然不畅,复工不达产的现象还较为普遍。2月份,受疫情影响,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至35.7%,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23.0个百分点至30.1%。服务业中除了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外,其他19个行业都位于收缩区间,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居民服务等人员聚集性较强的消费行业需求骤减,商务活动指数均回落至20.0%以下。服务业增加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服务业受到冲击更大,势必对一季度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不同于非典时期,我国正处于入世后的经济周期性扩张阶段,这次疫情发生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下行区间,供需两端走势偏弱,疫情无疑使经济雪上加霜。疫情对一季度的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各方面预测差异很大。初期,多数机构偏于乐观,对一季度经济增长预测多在3%-5%之间,但由于复工复产进度慢于预期,加之疫情在全球扩散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开始显现,现在更多机构预测一季度经济将为负增长。预测结果差距如此之大,说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特别是疫情向全球蔓延,有可能“倒灌”影响中国经济,这种影响有多大,现在还难以准确判断。
第二,疫情冲击在时空上具有不均衡性。总体上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阶段性的,而且在时空上具有不均衡性。从时间上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强度具有递减性。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渐趋明朗,复工复产加速展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趋于缓和。从过去的经验看,疫情短期冲击后,随着隔离措施放松,消费环境逐步改善,市场预期将趋于好转,居民消费和企业生产将逐渐回归常态,经济增长将逐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从空间上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强度具有差异性。全国有1396个县没有发生疫情,占比达到46%。这些地区做好输入防控,就可以加快恢复生产。除个别高风险地区外,全国总体上可将重心逐步转向复工复产,加快让经济运行转向正常轨道。按以上趋势判断,如果一季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有所减弱,下半年经济或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补偿性恢复。
第三,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局面。一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具有的自我修复能力将在疫情后充分显现。2018年,我国的最终消费总额约为7万亿美元,与美国大体相当,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虽然疫情对居民消费造成较大冲击,但被压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旅游、娱乐、餐饮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疫情后在补偿性消费的心理驱动下将迅速释放出来,对中国经济恢复将形成推动力。二是中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具有的抗冲击能力将在疫情后充分显现。我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的份额超过四分之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造体系和生产网络,产业链、供应链较为完备,即使疫情在全球扩散后带来部分供应链受阻或中断,我国仍具有较强的替代生产和适应调整能力,使终端生产的大部分中间品需求得到保障。三是我国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机制具有的重建能力将在疫情后充分显现。这次应对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进一步凝聚起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信心。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应对疫情中激发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将在疫情后转化为推动经济恢复和振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将面临一定的挑战。从国际看,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蔓延,使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陡然大增。目前疫情在欧美蔓延势头明显加剧,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挫,截至2020年2月28日,美国股市四次熔断,欧洲一些国家股市也大幅下跌,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持续聚集,有人甚至担忧会发生新一轮金融危机。未来一段时期,疫情在欧美还将继续发展,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将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旦出现严重经济衰退,全球宏观政策应对难度要远大于2008年。以美联储为例,2007年年底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为4%-4.25%,目前仅为0-0.25%,已触及0利率下限,下一步将不得不采用量化宽松等工具。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多处于负利率水平,降息空间几乎耗尽。财政政策也因政府债务水平高企而空间受限。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受阻反过来“倒灌”影响中国经济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化布局特征明显,一旦疫情冲击导致供应链受阻或中断,对我国外向型产业的影响将显现出来。
从国内看,疫情的后续影响也需要高度关注:一是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情况下,企业减员压力增大,加之部分小微企业停产或倒闭的风险上升,就业压力明显增大。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分别比去年12月份上升1个和0.5个百分点。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将使低收入人群面临更多困难。二是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压力增大。截至2月25日,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复工率达到85.6%,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复。但企业复工复产后要达到满负荷运行仍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部分生产领域供给有可能跟不上需求,进而出现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三是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疫情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商品房销售大幅下滑,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9.9%,销售额下降35.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3%。疫情后,市场预期仍难稳定,有可能使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承压。四是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扩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收缩,地方政府收入锐减,而应对疫情支出大幅增加,收支缺口将继续扩大,而且难以随着疫情结束而迅速弥合。五是银行体系流动性淤积。住房抵押贷款需求下降,企业生产负荷不足带来的短期融资需求不足等因赛,有可能使金融业信贷需求萎缩,流动性大量淤积于银行体系。
疫情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疫情在给中国经济带来短期冲击的同时,也给线上零售、线上办公、线上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来机遇,预示着疫情后中国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进程将明显加快。一是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将加快推进。疫情过后,线下体验式服务将逐步恢复,零售、教育、医疗等线上服务的市场需求将被持续激活,固化为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并为相关领域的数字科技创新带来新机会,数字服务和软件业竞争更趋激烈,有可能诞生数字技术创新和服务的新领军企业。二是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将加快深化。疫情期间,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加入“抗疫”大军,5G+红外测温、5G+送货机器人、5G+清洁机器人等加快落地。疫情后,制造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这将对新型基础设施、新技术装备、新制造系统形成巨大需求,为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规模部署创造条件。三是智能城市建设步伐将明显加快。这次疫情暴露出城市治理中仍然存在的短板,而智能化城市能够实现多方数据融合,有效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疫情后,地方政府将加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智能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框架将继续升级,以更好发挥在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四是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将得到加强。疫情暴露出我国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疫情后,要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加大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补齐社会建设的短板弱项,特别是加强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的投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明显提升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五是境外投资者将继续看好中国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在疫情中波动幅度较小,防控疫情先于国外取得成效,将给国内股市带来利好,债券收益率相对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具有优势,人民币汇率保持总体稳定,加之我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继续加快,这将吸引境外投资者更多进入中国市场。
短中期相结合推动中国经济恢复和振兴
第一,应对疫情短期冲击,要以救助中小微企业、困难群体和畅通经济循环为主。当前最紧迫的还是要继续抓好疫情防控,争取尽早结束疫情,恢复正常经济运行。同时,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加快复工复产,畅通劳务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使经济循环尽快正常化。
在疫情退潮后,经济运行仍有待逐步恢复,中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体的问题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落实已经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和减免企业社保费,以及延缓清偿到期贷款和降低利息负担等政策,让更多受疫情冲击面临短期困难但仍能恢复运营的企业存续下来,并通过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物流渠道等问题,让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和恢复运营。同时,对各地受疫情冲击面临生活困难的群体要实行救助,保证失业人员及时足额领取失业救济金,对未纳入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发放生活补助或提供公益性就业机会。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生活困难群体可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次性发放补助,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中央财政相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第二,中期则要立足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立足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实施疫情后经济恢复和振兴一揽子方案。应该看到,已经出台的应对疫情的短期政策多为应急性、临时性举措,缺乏对疫情影响程度的整体评估。制订一揽子方案,可在综合评估疫情影响的基础上,按照实事求是原则,明确恢复和振兴经济的目标,提出确宏观政策取向,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制定实施更系统的政策举措。这将向全社会传递了恢复和振兴经济的决心,对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有重要意义。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疫情后恢复和振兴经济,财政政策要发挥主要作用。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赤字率。2019年财政赤字率为2.8%左右,今年应对疫情给财政带来增支减收压力,加上稳定经济的资金需求,有必要将赤字率提高至更高的水平。我国近年来借鉴欧盟对成员国的要求,赤字率都不超过3%,但欧盟主要国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赤字率都超过这个标准,我国同样也不应为这一标准所束缚。其次,持续减税降费。去年我国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主要内容是降低增值税率,继续减税降费还可以考虑把对中小企业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延长,或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率。再次,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去年专项债规模约为2.1万亿元,今年还可再继续扩大,并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如扩大到公共卫生领域,还可提高专项债用于资本金的比例,以起到撬动资金的杠杆作用。最后,可考虑向商业网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特别国债,这既有利于发挥特别国债长周期、低成本的优势,又有利于释放大量淤积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下调贷款利率,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是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稳就业是“六稳”之首,必须放在优先地位。要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加大失业保险费和社保缴费返还力度,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适应疫情后对新技能人员用工需求的反弹,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支持鼓励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增强就业弹性。
四是充分挖掘国内消费潜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既是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举措,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疫情对线下消费冲击尤为明显,要加快推动商场、市场和服务恢复运营,营造更加便利的消费环境,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引导居民逐步恢复正常消费活动。鼓励汽车和大宗耐用消费品消费,扩大实物商品消费市场规模。鼓励发展广覆盖、便利化、人性化的线上服务,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推广绿色产品、健康卫生产品消费,培育消费的新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信息网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促进消费市场下沉释放消费潜力。
五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前2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24.5%。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推动在建项目复工,加快启动已经安排的项目建设,使投资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要考虑到对冲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要加快启动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需要,建设一批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二要加强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仍将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承载地,需要加强城际高速铁路、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教育、医疗和应急服务设施建设。针对疫情暴露出的中心城市治理能力短板,还应加大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三要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建筑面积达到60多亿平米,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将有效扩大投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住房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四要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启动一批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沿江高铁、烟大隧道、琼州海峡隧道等。扩大有效投资,要继续用好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六是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这次疫情推动风险预警、信息溯源、智慧城市、远程医疗、自助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企业在线运营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和消费模式创新,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机遇。要顺势而为,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丰富5G应用场景,推进城市管理和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产业变革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七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政策既要坚持“房住不炒”的指导方针,着力构建房地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又要考虑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关联影响和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增强政策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避免房地产企业出现大量债务违约,拖累银行和金融系统。
八是积极稳定外贸外资。加快恢复外贸产业链,保障对外供应链畅通。扩大金融、电信和医疗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继续压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优化营商环境,增大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制定一揽子计划是为了在市场失灵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要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要避免搞过度的经济刺激,避免政府大包大揽,避免在一些领域形成新的重复建设。政府除了在公益性领域增加直接投资外,其他领域更多可采用贴息、参股等间接投资方式,尽可能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对经营不善的企业不能简单救助,而要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兼并重组和市场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