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工智能与人类解放的未来

——基于马克思的科技哲学观

高 伟 《 人民论坛 》(

    【摘要】正确对待人工智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辩证地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基于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反思,人工智能不仅无法代替人类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思辨性。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依然“在场”,仍然是劳动创造价值。人工智能创造的巨大财富将使人类彻底摆脱由“稀缺”导致的供需矛盾,从而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解放”。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类解放  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人工智能的技术哲学之思

    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人工智能不仅成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新技术科学,而且逐步成为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重新定义自身的一种思维方式。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机器)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技术的本质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与放大。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卡普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知,在人工智能出现前,技术实现了人类体能的放大。

    人工智能出现后则实现了人类智能的放大。人工智能可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可以代替人类承担重复性工作。但尽管如此,机器也永远不可能像人类一样具有价值观、梦想、情感(这正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最大区别)。创新、创造、创意是人与机器的区别所在,人工智能虽有智能却没有智慧,虽有智商却没有情商,虽会计算却不会算计,虽是专才却并非通才,因此,人工智能绝不会代替人类智能。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知,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差距将逐渐缩小。但不容否认的一点是: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是目的,而不是工具;无论多“高明”的机器都是人造的机器,都是一种延伸工具,没有自身的目的,也不会成为价值主体。人类智能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由感,而人工智能目前并不具备主观创造性和自由感。人工智能不仅无法代替人类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之中。虽然这将使人类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许多传统职业将消失或被替代,但需要人类情商、经验等感性和主观认知的职业却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从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还将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更加和谐互联的变化,即人类社会将变成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

    辩证地认识人工智能

    正确对待人工智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辩证地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既是造成人的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也是人类消除自身异化、实现自由解放的动力和关键。对于技术异化的批判是马克思技术哲学观的核心。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困扰,但总体来说应该是优势大于劣势。

    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类解放等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或者说,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所在。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类解放的实现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劳动与人的关系的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仍然是劳动创造价值。当前,人工智能处于动态发展中,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脑力劳动。人工智能不仅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解放了人类劳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让人类变得更加勤劳善思,进而生产出更加符合人类需要的人工智能。在这里,人类劳动依旧“在场”。

    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光明的前途。人工智能创造的巨大财富将让人类彻底摆脱某种“稀缺”,从而使人的解放成为可能,使人类成为“无需劳动”的自由人联合体成为可能。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过去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劳动的人类终于摆脱了劳动异化和技术异化的束缚,可以“自由地”生活。真正获得全面解放和完全自由的人类,将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思考人生、享受生活、改变世界,实现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双丰收。

    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及应用有利于消除自身的异化。因此,应尊重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观。建立技术与社会伦理体系的良性互动关系,是走好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解放未来之路的关键。

    人工智能与人类解放

    “机器人”源于斯拉夫语,含义是“强制劳动者”。“机器的人化”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孕育出新的工作机遇和发展方向,使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在人工智能时代,大量的人机互动实践表明,人机关系变得更加友好、和谐、融洽,人类在人机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人机和谐共生将成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新常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

    首先,人类必须不断发挥智能潜力,推动人工智能向通用智能、人机混合智能发展。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发明创造中进步的,未来人工智能依然由人类驾驭,人类的未来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其次,人类必须善于治理人工智能,做到对人工智能的可知、可控、可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应是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极限,帮助人类实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人类必须在与人工智能的共处共进中重塑主体地位,实现自我解放。尽管人工智能会对人类的主体地位带来一定影响,但人类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要牢记:人类解放不仅是一种发展愿景,更是一种发展现实,前者贯穿于后者之中,并通过后者来实现。

    总之,基于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反思,人工智能(由人类开发和设计)不仅无法代替人类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具有自我意识和思辨性。人工智能创造的巨大财富将使人类彻底摆脱由“稀缺”带来的矛盾,从而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解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需要是出卷人,人工智能是答卷人,人类是阅卷人。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时代,会让生活更美好、社会更美好!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副教授)

    【注:本文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2018年开放课题“区块链产业应用的案例研究”(项目编号:IAICM-2018-09)结项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何云峰:《人类解放暨人与劳动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江淮论坛》,2017年第1期。

新时代的必答题:从实际出发的路径选择
走好“内外兼修”的现代化之路
人工智能与人类解放的未来
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镜鉴我国生态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