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禾谷飘香,不少自驾和骑行爱好者沿着山西吕梁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看黄河、访古村、赏文化。
去年11月,沿着黄河东岸百转千回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全线通车,串联起吕梁山上一处处遗址遗存,实现了沿黄景区景点互联互通,掀开了新时代吕梁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总书记从北京直飞吕梁,随后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腹心地带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肩负着保卫延安、屏障陕甘的重任。这片红色故地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古墓葬、古村落林立。
在这片孕育出不朽革命精神的土地上,吕梁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这条景观路、生态路、致富路,凝聚着老区人民的决心与干劲,将沟壑梁峁与平原大地相连,让偏远山村与繁华都市相通,续写着“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
如今,驱车行驶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黄河两岸的山水之美、黄土高原的青峰秀岭尽收眼底。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另一番景象。吕梁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曾被列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山西省深度贫困聚集区与脱贫攻坚主战场。
精准扶贫,集中攻坚,吕梁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开启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连接起沿线的壮美风光与红色记忆,也唤醒了群山沟壑之中沉睡的古村。
旅游公路方便游客个性化旅游、沉浸式体验,古村生机勃发
黄河自兴县瓦塘镇由北向南流入吕梁境内。在这里,群山如屏障般东西相向而立,守护在黄河两岸。向前16公里处,山体被黄河水拦腰截断,出现一个巨大豁口,便有了裴家川口。
古时,南来北往的商贾一来一往间,裴家川口成了黄河上著名的“水旱码头”。“曾经的古渡口热闹忙碌,兴县人称‘金川口’。”兴县瓦塘镇镇长张浩春对裴家川口的历史如数家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裴家川口是晋绥边区通往延安的交通要道,为新中国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黄河水运逐渐没落,村庄失去了往日的荣光。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成后,今天的裴家川口村,古建、古树、古渡口与旅游公路融为一体。摆渡人重操旧业,迎接着一拨又一拨游客,黄河古渡口重新热闹起来。
“80后”裴俊伟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当年,20多岁的他学着前辈的样子,出去闯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过五金店、跑过运输,还在陕西神木帮过厨。
2018年以来,山西省全面启动建设总里程1.3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3条“一号旅游公路”。其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将沿途景区景点串珠成链,方便游客个性化旅游、沉浸式体验。
借着这股东风,裴家川口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眼看着黄河驿站、红枣公园、明清老街接连竣工,裴俊伟作了个决定:回家,搞乡村旅游。紧挨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裴俊伟打造了一方小院,起名“黄河渔村”。
兴县瓦塘镇人大主席马志伟明显感觉到,今年不仅游客多了,返乡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大家都愿意绞尽脑汁搞发展。”
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到黄河边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到节假日,“黄河渔村”总是一座难订。
集中力量建设100个旅游重点村,由点及面推进乡村旅游
发源于兴县的湫水河需要融入母亲河的怀抱,因为湫水河的汇入,平缓温情的黄河水开始变得波涛汹涌,将大量沙石冲刷进河道,形成了黄河上的第二大碛,碛口镇因此得名。
“碛”,意为水中沙石。在碛口,这一段黄河暗礁无数,船只无法安全通行,人们只能在此停泊,改走陆路,这里因此成为水陆交通枢纽。
古时,“走西口”的晋商在内蒙古包头一带买卖皮毛、药材等货品,到达碛口后,卸船装车,翻越吕梁山,运往各处,便有了碛口300多年的商业繁华。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在碛口十八弯……”
夜幕降临,黄河岸边,大型实景剧《如梦碛口》以黄河为幕,磐石为台,精彩上演。说唱艺人站在高台上,将三弦书唱响,在黄河的臂弯里,演绎着碛口的故事。
如今,碛口古镇的明清建筑保存完好,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完备。3条街、27条巷,大大小小做买卖的有1084家,老宅、老铺、老商号华丽转身。
临县碛口镇党委书记贺庆翔介绍,慕名而来的学生、画家、摄影师越来越多,这里已成为全国众多美院的写生基地。
名气打响后,游客纷至沓来。刚过去的中秋节假期,吕梁市累计接待游客100.7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8.21%,其中碛口古镇接待游客9000人次。
去年以来,吕梁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着力保护传统村落,建设和美乡村,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散落在碛口古镇周围的西湾村、李家山村和高家塔村均被列入其中。
碛口古镇又有了新任务,将周边古村落聚合带动起来,开启旅游景点由点及面的新篇章。
“村民看得见变化。现在,村民都在自发挖掘地方文化,自发成为家乡代言人。”张珍花是西湾村人,在碛口古镇景区从事讲解员工作已近10年。在她眼里,当村庄留得住乡愁,游客的脚步也慢下来、留下来了。
以沿黄四县1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支点,打造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
九曲黄河十八弯,滚滚黄河水沿晋陕大峡谷奔流南下,在石楼县辛关镇拐了个大弯,造就了“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天然奇观。
然而,高山沟壑之间,植被破坏严重,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曾经是长期笼罩这里的阴霾。
“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坡。一刮大风,黄沙漫天;一下大雨,满地是泥。”石楼县辛关镇前山村党支部书记马晋杰说,“现在,我们村就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边上,一条路就可一览石楼沿河众多美景。”
柏卜湾自然村是前山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紧邻“黄河奇湾”景观。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走进柏卜湾村,整洁的农家窑洞错落有致。山坡上、公路旁,目力所及之处皆郁郁葱葱;灌木在峭壁上扎了根,筑起防风固沙屏障;黄河畔片片枣林带动乡亲们增绿又增收。
作为吕梁打造的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柏卜湾村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一座新兴的精品旅游村正在成形。“我们计划依托生态资源,发展黄河索道、旅游汽艇等黄河旅游项目。”马晋杰相信,“环境好了,道路通了,顺着沿黄旅游路,村里还会有更多游客来。”
在兴县高家村镇碧村,一处处红色遗址正在修缮。兴县高家村镇党委书记乔恩务经常在施工现场查看进度、检查质量,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以碧村遗址保护和利用为出发点,借助黄土高原地貌和黄河湾等自然景观优势,融合红色文化资源,碧村正在因地制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要让乡村旅游的红利切实转化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益。”乔恩务说。
形成于三叠纪的黄河水蚀浮雕精美绝伦,是临县曲峪镇开阳村的天然瑰宝,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想把更多游客留下来。”开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强说。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一栋栋精品晋西民宿的修缮工程已近尾声。
“截至今年7月底,吕梁市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实施项目共432个,开工率达98.6%,工程整体进度达到73.63%。”吕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明生介绍,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依托,以吕梁沿黄四县1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支点,吕梁正在打造集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火热的建设场景已在沿黄四县多点铺开。
在家门口吃上“红色旅游饭”,旅游新业态、新场景不断兴起
绿水青山间,一辆辆研学大巴正顺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追寻吕梁的红色印记。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吕梁革命老区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如果将吕梁比作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那么,柳林县三交镇三交村定是不可错过的宝藏展厅。
红军东征期间,这里创建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革命政权。今天,苏维埃政府旧址、刘志丹将军殉难处、毛泽民筹粮旧址等红色景点在此连成一线,共同将革命往事娓娓道来。
在柳林电影展览馆内,光影也承载了红色记忆。研学大巴在展览馆门前停下,孩子们从一卷胶片、一段影像开始,走进光影世界,感受红色文化。放映馆内,《铁道游击队》成为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
“截至去年,三交村共有红色旅游文化相关公司数十家,红色历史资源已成为三交村吸引游客的名片。”柳林县三交镇党委书记张勇说。
柳林县三交黄河景区开发公司经理刘步飞粗略统计了一下,去年三交景区共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今年,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迎来了旅游新热潮。“中秋节期间,每天从陕西过来的车辆增加到100多辆。”刘步飞说。
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旅游业中,在家门口吃上了“红色旅游饭”。村民刘起飞以三交特色菜作为招牌,三交饼子、三交蘸豆腐……地道的三交美味经济实惠,吸引了不少游客沿“路”寻味。
以“路”带“旅”,如今,更多旅游新业态、新场景正在黄河之畔兴起,沿线古村正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旅游及相关产业稳步发展,仅临县段就直接增加旅游从业者4000余人,拉动就业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