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笔记

民生周刊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让大运河成为沿岸百姓的致富河、幸福河

郑旭 《 民生周刊 》( 2024年09月02日   第 02 版)

    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

    作为流动的、鲜活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它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流淌千年,滋养沿岸百姓,孕育了沿途独特的文化、商贸、建筑、饮食、民俗风情,成为维系人民情感和乡愁的重要载体。

    对于这条润泽百姓的千年水脉、文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年来,沿岸各地区各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以“让大运河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坚持“还河于民”,优化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改善沿岸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奋力打造沿岸百姓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把“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使大运河沿岸经济繁荣、产业振兴、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

    今天,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华文明正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大运河将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持续造福亿万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让大运河真正成为沿岸百姓的致富河、幸福河,需要沿岸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同时,要以方便沿岸百姓生产生活,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做到经济振兴与文化传承并重、生态恢复与景观优化偕行、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融合,打造人民安居乐业、乐见乐享的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使大运河成为每个沿河城市的经济之河、民生之河、文化之河、生态之河。

    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历经2500多个春秋,绵延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河,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线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坚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宗旨,发力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使大运河成为更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之河、生机勃勃的生态之河、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民生周刊》记者沿大运河走进北京通州区、天津、河北沧州市、山东济宁市、河南洛阳市、安徽宿州市、江苏扬州市、浙江绍兴市等地,记录大运河沿线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故事,展现古老大运河焕发的时代新风貌,同时针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问题,专访多位专家学者,让广大读者“通过中国的运河,理解运河里的中国”。

    新时代的“运河之舟”扬帆前行。新征程上,奋力推进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全方位保护,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条“黄金水道”将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