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民生周刊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警惕各类“套路”诱导贷款风险

作者 宛乐天 《 民生周刊 》( 2024年06月24日   第 03 版)

    消费者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牢记理性借贷,拒绝过度负债。倘若掉入“套路贷”陷阱,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不是在不法分子怂恿、忽悠之下,选择以贷还贷而落入无底深渊。

    “零首付”贷款买车,“高薪招聘”等虚假信息,让个别急于求职的货车司机非但没有找到理想的岗位、获得预期收入,反而被诱导掉入不法分子编织的“套路运”“套路贷”陷阱。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风险提示,包括求职者在内的消费者遇到这种“颇具性价比”的招聘广告时,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谨防各种形式的诱骗贷款风险。

    近年来,套路贷款诈骗不断变化形式,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拿近期有所抬头的“套路运”“套路贷”乱象来说,其环环相扣的陷阱暗藏巨大风险。不法分子在网络发布“空壳”物流公司招聘货车司机的信息,并承诺货源充足、运价高、月收入诱人。不少货车司机被诱导后申请贷款购车,办理“入职”或缴纳加盟费,可等到应聘司机提车后,却屡遭接活难、退车难。

    类似的套路中还伴随让求职者支付保证金、材料费等多种名目费用,一旦逾期将加剧利滚利,消费者最终背负大额债务而难以全身而退。

    “套路”诱导贷款这几年之所以不断上演,原因主要是“套路贷”这种新型犯罪手段隐蔽性、欺骗性较强,加之跨领域金融法治监管尚存盲区,不法分子趁机从线下向线上蔓延,不断复制手法非法获利。

    这类“零首付”“免费”等营销词汇的背后,是不法分子假借“担保”“抵押”等方式,最终目的是占有受害人财产。监管部门通过风险提示的方式发出预警,再次让套路手段暴露在阳光下,进而降低消费者“中招”风险。

    要注意识别非法金融广告,防范不当诱惑。网络中的信息鱼龙混杂,消费者获得线上招聘信息后应从正规信息平台等途径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交叉、反复验证,高度警惕那些看似诱人但超过合理范围的待遇条件。在没有充分理解合同条款或知悉年化利率、实际费用等综合借贷成本的情况下,不要贸然与他人或机构签订借款合同,防止不法分子翻新花样弄虚作假行骗。

    放贷资质是消费者办理贷款前必须要明确的一环。无论不法分子把办理贷款手续吹嘘得多么简单、多么省事,消费者办理贷款前务必擦亮双眼,可以通过金融监管部门的系统查询贷款机构是否具备金融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业务资质,且还要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尤其要警惕的是,在接到金融机构信贷审核电话时,如果偏信不法分子的诱导而提供虚假信息,将会让自己在“套路贷”中越陷越深。

    说一千道一万,消费者遇到此类情况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牢记理性借贷,拒绝过度负债。倘若掉入“套路贷”陷阱,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不是在不法分子怂恿、忽悠之下,选择以贷还贷而落入无底深渊。各级司法部门应持续加强跨部门联动、靶向整治,依法加大对“套路贷”的精准打击,进而维护公平诚信的金融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