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民生周刊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让24小时开放公园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幸福

《 民生周刊 》( 2024年06月10日   第 08 版)

    让24小时开放公园真正造福百姓,要下足绣花功夫,实施精细化管理。

    作者  贺震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智库)特邀研究员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研究员

    从不收门票到破墙透绿,从儿童友好、宠物友好到如今的24小时开放……近年来,某大城市将六成以上的城市公园,打造成全天候、开放型的公共空间。

    公园是人们亲近自然,开展休闲、健身、游憩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24小时开放的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随时可以逃离喧嚣、寻找宁静的地方,能够满足人们不同时段的休闲需求。

    然而,城市公园全天候开放后,一些新问题也随之而来:时而出现的深夜歌声、乐器弹奏声,令紧邻公园的小区居民不堪其扰;不恰当的灯光照明设施造成的光污染,打乱了公园内动植物的生物节律……

    24小时开放公园如何管理?这是一道有关城市公共管理的必答题。让24小时开放公园真正造福百姓,要下足绣花功夫,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有效平衡公园开放与噪声扰民、灯光污染之间的矛盾。

    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可指导公园管理方,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开放方案和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管理要求和责任,制定游人游园规约,通过多种方式广而告之,强化市民规则意识,倡导文明游园;公园管理方可在醒目位置公布公园监督服务电话,方便游人随时反映问题;依托12345等服务举报电话,建立24小时公众投诉机制,对投诉的噪声、光污染等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在公园内加装摄像头,加强夜间巡逻,及时发现和劝阻扰民行为……

    针对噪声扰民问题,公园管理方应规划适合夜间游园的路线,并引导人们夜间游园以散步、休息等相对安静的活动为主;晚上某个时间点后禁止使用乐器、音响器材;在醒目位置安装噪声监测系统,实时、直观地显示噪声数值,方便游人自我约束和管理人员监管。

    针对光污染的问题,公园管理方应合理布设光源,以游人通行安全为前提,每天晚上某个时间点后减弱光源亮度或只开启单侧路灯,这样既不妨碍周边居民的生活,也能照顾到园内的动植物。

    从限时入园到全天候开放,城市公园的公共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城市治理的进步,需要给予支持、鼓励。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争议,只要敢于直面、尊重民意、群策群力,总会找到“更优解”,画好“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