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笔记

民生周刊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要坚持久久为功

□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2024年06月10日   第 01 版)

    最近,因采写西部县域经济选题,笔者再赴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双江县”),聚焦当地特色产业,访问茶农、茶企、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等,记录当地发展茶产业富民的故事,理清其壮大县域经济的脉络。

    3天的采访,大部分时间在茶山或去茶山的路上,寻找不同年龄段的茶农,聆听他们的讲述。因为家境、经历不一样,他们心态可能迥异,但普遍认为,发展茶产业让他们实现了脱贫致富,乡村也因此走向振兴,且变化日新月异。他们也有个朴素的想法,希望产业能长远健康发展,不要大起大落。

    相比茶农,投入巨大的茶企更是如此。随着产业的发展,那些注重品质、善于管理、洞悉市场的企业随之成长起来。当然,市场的风吹草动,也会快速传导并深刻影响企业,受访的多位企业负责人表达了对行业良性发展的建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作为当地产业规划者和引领者,双江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围绕茶产业做文章,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行业发展,成效显著。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茶产业也面临新的难题,双江直面挑战,把握机遇,正努力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这篇大文章。

    笔者在过去数年的调研采访中发现,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广阔的西部有一长串,每一个都闪闪发光。曾经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好供应链,富了老乡,强了县城,地方政府用于民生事业的资金日趋充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撰文指出,特色优势产业,是指某一地区独有的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这种性质来自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先进技术甚或独门绝技等。

    二是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成长性比较好。

    三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形成产业集聚,纵向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横向形成同类产业的集聚,各个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合作关系,从而显著降低交易成本。

    西部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优势产业,包括新能源、农副产品、精细化工和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汽车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旅游等,很多县域有了主导产业,特别是跟农业、旅游等相关的产业,覆盖面广,联农带农强,是典型的富民产业。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

    站在新的起点,与县域经济关联度极高的县域特色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既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要谨防毕其功于一役的浮躁、只求短平快的功利、大干快上的盲目。

    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只要坚持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定能不断取得新突破,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