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两会

民生周刊 2024年03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 民生周刊 》( 2024年03月11日   第 04 版)

    陈伟志 全国政协委员

    “在一部分中小学中,存在‘课间圈养’现象,‘课间十分钟消失’,甚至把学生变为宅男宅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国家督学陈伟志谈道。

    本应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十分钟,孩子却不能出教室。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较为复杂:教学任务重,安全管理过度追责,家长过度介入教育事务。

    不仅是为了优异的成绩,教育更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课间十分钟消失”的现象,引发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课间消失,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需要多措并举,规范学校办学。

    对此,陈伟志建议,强化专项督导,清理不合理的“进课堂”任务,科学分配各学科课时,完善学生安全事故认定与赔偿机制,构建和谐、有序的家校共育环境。

    课间十分钟消失

    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尤为重要。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同年9月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进一步强调,“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然而,不少家长反映,所在学校课间不让孩子去操场,不让上下楼,不让离开所在楼层过道,甚至不让出教室。这既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不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情绪,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与焦虑。

    “要推进学校把保障学生课间十分钟作为基本办学制度,纳入学校教学与管理活动的考核内容。”陈伟志建议,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牵头,会同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单位,适时对各地学校保障学生课间十分钟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和检查,对落实相关制度不力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问责。

    三大冲突

    近年来,各种进课堂任务增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难度加大。

    在此背景下,部分学科老师以拖堂方式抢课时,挤占学生课间时间进行加课,从而导致常规课间十分钟、大课间30分钟乃至午休时间常被“侵占”。

    在调研中,陈伟志发现,造成“课间十分钟消失”的成因较复杂。

    “除了课堂教学任务重与课时紧张的冲突外,原因还有学生自由活动与安全过度追责的冲突,以及学校坚持教育规律与家长过度介入校务的冲突。”他分析。

    现实中,学校常被视为无限责任主体。在发生学生安全事故后,相关方面尤其是学生家长普遍存在“过度追责”的倾向。

    这种背景下,更多学校及老师在让学生课间自由活动与防止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之间,宁愿选择后者以此规避安全风险,这也是学生课间被“禁足”的关键症结所在。

    当前,由于缺少“安全屏障”,学生在学校里哪怕与同学间发生一点肢体冲突,一些家长都会到学校“兴师问罪”。

    校园安全是大事,但谨小慎微到因噎废食无疑背离了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这对学校正常教育活动造成了严重干扰。”陈伟志谈道,为防止被家长投诉、举报,一些学校及教师就选择“躺平”,擅自取消了一些容易引发争端或安全风险的常规活动。

    多措并举

    针对近年来增加的体育、美育、劳育等课程课时,陈伟志认为,要建立科学的配置及调整机制,避免各学科教学“抢课时”,从而影响总体课程教学方案的落实。

    对于各地自行增加的国家课程方案之外的“进课堂”任务,相关方面要建立严格的论证和审核制度,杜绝地方自行“增压”,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何让“消失的课间十分钟”重新回来?

    教育部等五部门早在2019年就发文明确,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要合理界定安全责任。”陈伟志认为,需要完善学生安全事故责任认定与赔偿机制,对于已尽到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责任的学校及教师,要建立免责制度。

    同时,要健全学校安全事故赔偿机制,通过校方购买责任险、学生(家长)购买人身保险、地方建立安全赔偿准备基金等方式来减轻学校的赔偿压力,有效化解各种纠纷。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还要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关键是要切实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作用。当前,我国广大中小学大多已成立家长委员会。但是,家长委员会的功能有所异化,有的沦为摆设。

    如何更好地形成家校共育的共识与合力?

    陈伟志建议,要按照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构建和谐、有序的家校关系,督促所有中小学都要依规成立家长委员会,明确家委会的职责范畴及议事程序,有效发挥家委会参与管理、履行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