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民生周刊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莫使光阴虚度过

□ 谢阳 《 民生周刊 》( 2023年11月20日   第 11 版)

    父亲递给我一张叠好的宣纸,“这是从家里找出来的,你小时候奶奶写给你的诗”。

    打开褶皱泛黄的宣纸,一首七律映入眼帘。我想起来了,这是1987年的“六一”儿童节,奶奶写给我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

    在校要听老师话,回家多听父母讲。

    莫使光阴虚度过,少小努力老大壮。

    诗的内容,无非是世间大多数长辈都会对晚辈寄予的期望,遣词造句上,也谈不上有何文采和精妙之处。

    这个时代,亲人之间已经不再着墨写信来传达亲情了。这有点可惜,因为家人的书信是珍贵的,古人云“家书抵万金”。作为70后,我们都搭上了依靠书信联络的末班车,收到家书是稀松平常的。但是,由家人写给自己一首诗,就相对没那么普遍了,所以难得之处在于它是一首家诗。

    而且,这是奶奶作的诗,并在75岁高龄亲笔书写,于我而言,这一首诗,这一幅字,最大的意义是奶奶与我祖孙亲情的记录和我对奶奶的回忆,是无价的。如果感情可以一种实物来承载和寄托,必然好过我们只能在脑海里回忆亲人渐行渐远渐模糊的音容笑貌。

    奶奶不是文化人,没有接受过正经的学校教育。民国二年,奶奶出生于四川一个小山村。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但并没有迅速地在中国农村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乡下一切照旧,仍然处在封闭、贫穷、愚昧、落后和森严等级之下。

    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突出体现在女性卑微的地位上。民国尽管已经建立,奶奶虽然生在需要辛勤劳作才能勉强活命的穷苦人家,但幼年时仍然被迫裹脚。照理说,裹脚是影响劳动的,但因为人们担心脚大嫁不出去,很多地方的人仍不愿意迎娶天足的媳妇。

    当时,在地下党员对父母的劝说和奶奶自己的抗争下,奶奶虽然提早放了脚,但是双脚仍因一段时间的缠裹造成一定的畸形,脚骨可以看出明显被挤压,脚趾骨叠压着,这是无法挽回的肢体伤害。在我心中,奶奶是一位意志坚强的女性,因为她正是用这双不完美的脚,踏着崎岖山路,闯出了闭塞的山坳,翻越白雪皑皑的高山,征服险象环生的沼泽,蹚过湍流刺骨的冰河,逃出敌人森严的牢笼,并最终走到了延安。

    我想,奶奶的身体里有一种难以想象的、无法以言语描述的强大与坚韧,这是作为后人的我取之不尽的精神养料。

    奶奶嘱咐我在校要听老师话,好老师可以为人打开心灵和理想之窗。奶奶自己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也有很多老师。走出山村之前,十几岁的她就接触到了地下党,他们堪称奶奶的启蒙老师。奶奶听这些地下党员教导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的理念,才萌生了冲破枷锁、改变命运的愿望。到了革命根据地之后,红军组织奶奶参加了各类培训班,包括宣传革命思想的、训练军事技能的、认字扫盲的,这把她锻造成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乐观无畏的战士。认识爷爷后,喜欢赋诗的爷爷成了对奶奶潜移默化的文化老师,虽然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步入古稀之年后,她的诗情却堪称一排飞鹤,直上碧霄。

    奶奶是跟着爷爷学认字的,我的爷爷接受了标准的中国传统教育,是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秀才。我父亲对我说过,他从没有见过爷爷有不认识的字,父亲说小时候凡是读报看书,如果见到生僻的字就去问爷爷,爷爷从没有念不出来的情况。

    要说奶奶的认字水平,我估计也就是完成了基础扫盲吧。奶奶之所以写诗,完全是因为在与爷爷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耳濡目染。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受到爷爷的熏陶,慢慢地,奶奶也能依照文字的韵律模仿着写诗。奶奶不仅写诗,还写了很多诗,尤其集中在改革开放后,她开始参加包括关心青少年成长、挽救少年犯、为西路军失散战友平反和解决生活困难、保护文物、保护生态环境等各类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奶奶每到一地,每逢一场公益活动,都会作诗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她的诗从形式上看,水平固然不算高,但朴实无华、情真意切。

    奶奶教导我听父母的话。人,应遵听父母的教诲,但还应坚持独立自主的人格。由于家境贫寒,奶奶从小就要帮助父母从事繁重的劳动,砍柴、挑水、种地这些都是农村女孩必须做的。奶奶六七岁时,就每天到磨坊去帮着推磨几小时,挣点工钱贴补家用。在自己还是个儿童时,奶奶要帮助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她平时必是一个在家听父母话的女孩子。如果不是接触到了革命进步思想,她的一生就会在小小的山坳坳里打转。庆幸的是,她听从了内心理想的召唤,作出追求独立与尊严、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勇敢抉择,毅然辞别了家乡,参加了革命。

    从我幼年记事起,家里每天客人络绎不绝,各路访客登门大都是为了邀请奶奶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出席会议并发言,以及为慈善公益活动呼吁。奶奶有求必应,她迈开双脚,开始新的长征,走南闯北,也从不计较辛苦和得失。这种生活的充实对于绝大部分退休老年人来讲是一种奢望,也恰恰是她向往和追求的生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有意义的奔波忙碌促成了她的健康和长寿,造就了生命的奇迹。她在100多年生命里,不仅打碎了自己身上的枷锁,营救帮助了无数战友,见证了中国波澜壮阔的巨变,也谱写了时代的诗篇。

    百余年很长,但在浩渺的宇宙中,也仍是短短一瞬。正如奶奶的寄语,我们不应看生命的长短,但求不虚度光阴。

    (文中追忆的奶奶是王定国,爷爷是谢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