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高宏存:

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徐英子 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2023年11月06日   第 04 版)

    将传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社会共享的文化成果,引导扩大优质文化消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更加个性化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何为创造性转化,怎样转化?为何要进行创新性发展,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怎样才能担当起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文史部教授高宏存。

    民生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理解赓续中华文脉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高宏存: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文化华章的内在要求。没有创新,发展便无从谈起;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则失去了根基。

    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本民族的精神血脉。这样的悲剧曾不止一次地上演。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树立一种礼敬传统的文化观。要在当代文化生产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文明型国家,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不能缺少文化历史性主体地位的回归。只有校准历史方位,才能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

    回顾我国传统文明的现代性转型过程就会发现,转型的重点任务首先是生产、科技等物质文明的发展,其次是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等制度文明的建设,最后是思想、文化等精神文明的进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加速,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明发展正处在古今中西历史性交叉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越来越清晰,而西方工业文明问题丛生、疲态尽显的情况下,回望历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人与自然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有必要性更有可能性。

    民生周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哪些实现途径?

    高宏存: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传承。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接受且爱上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这是实现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途径有很多,绝不仅仅通过保护和复制文物本身来实现,还包括以开发文创产品、推动文旅融合等方式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让文物活起来”,以展示传统文化之美和文化生活价值方式等“非物质形态”的途径来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河南卫视系列“奇妙游”节目等都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让年轻群体喜欢上了传统文化。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赋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使得包括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在内的整个文化生态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博物馆、美术馆等传统文化机构都开启了持续数字化转型,比如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的建设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传统要素新传统化正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比如爆款频出、热度颇高的国潮文创、国风游戏等,既是传统文化的现代绽放,也是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阵地。

    一款名为《原神》的游戏,上线两年半以来,已在全球累计取得60多亿美元收入,同时也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更大范围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风尚。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可以从更广泛的层面理解。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某种角度看其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果,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在国家道路选择上的一种表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世界观,也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民生周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当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我们需要怎么做?

    高宏存: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指示中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与普及,坚定全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资产,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必须通过加强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使我们的民族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倍加珍惜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在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开放包容,反对文明优越论,广泛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创造新的文明,解决资本主义文明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和问题,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根基。当前,文化建设在国家建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高度,运用创意和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社会共享的文化成果,引导扩大优质文化消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更加个性化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四是大力培养文化人才,充分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华文化发展壮大的底层逻辑是全社会涌现出更多优秀文化人才,凝聚起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这既要努力发展教育、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为文化繁荣创造肥沃的社会土壤。当前我国一些高科技互联网文化企业,如 TikTok、微博、微信、B站等,已经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为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影响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竞争,提升我国文化创新创造力。伴随我国制度性开放的持续深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国际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数字文化内容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根据最新统计,2021年我国这一领域出口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2022年达到2200亿美元,增长率达10%。

    这说明积极参与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数字贸易,能够大大改善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实现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的双丰收,形成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外国先进文化引进来,既能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也能激发我国的文化创造力,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文化安全。

    民生周刊:我国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如何保护好开发好这些文化古迹,使其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上更好发挥作用?

    高宏存:丰厚的历史文化古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成为满足高质量文化消费需求的关键。

    首先,创意营造文物古迹空间,提供独特的公共文化服务。众多的文化古迹,尤其是建筑遗址具有独特的空间价值,为结合群众文化需求打造形式各异的文化场景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例如,泉州在文庙旁状元祠旧址上建设的 “百姓书房”,是结合文物古迹空间特点和群众文化阅读需求对文物古迹进行创意改造的典例,为群众提供了独特阅读体验的公共文化空间。

    其次,挖掘文化古迹元素,创意打造文创产品。文化古迹蕴含意蕴丰厚的文化价值,要善于提炼展现特定文化价值的文化元素,通过融合当代文化消费习惯,依托生活性文化消费品,创意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创产品,提升群众生活的文化趣味。

    例如,故宫和河南博物院积极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创意打造多种样式的文创产品,实现历史文化元素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衔接,带给群众有趣的文化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