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3年06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闽宁镇:闽宁协作乡村振兴新篇章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 民生周刊 》( 2023年06月12日   第 04 版)

    闽宁协作,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山海情谊,正在新征程上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为一处生态移民点,闽宁镇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亲自提议,由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

    位于银川南端、贺兰山东麓、永宁县西部,闽宁镇东邻西干渠,南与青铜峡市邵岗镇甘城子为界,北至西夏王陵。

    当年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如今已经发展成6万多人的生态移民示范镇—闽宁镇。2022年,全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75元。而在1997年,这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00元。

    2016年7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实地察看福建和宁夏合作开展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产业发展情况。

    在闽宁镇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谈起20年前在福建工作时推动闽宁合作的情景。

    时隔7年,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何利霞,仍常常想起2016年7月19日的场景。

    那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宁镇原隆村,实地察看闽宁协作开展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产业发展情况。

    在蔬菜种植大棚里,习近平总书记与移民何利霞唠起了家常:哪一年移民过来的?收入怎么样?

    言语间都是些贴心的家常话,何利霞能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对移民群众的深深牵挂。了解到何利霞务工每月能挣2100元后,总书记祝愿她:“希望你们家生活越过越好!”

    5月5日,《民生周刊》记者联系到正在银川一家饭店务工的何利霞。工作不算太累,何利霞每天能挣到100元。生活在逐步变好,孩子们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何利霞对未来充满希望。

    位于银川南端、贺兰山东麓、永宁县西部,何利霞家所在的闽宁镇东邻西干渠,南与青铜峡市邵岗镇甘城子为界,北至西夏王陵。

    作为一处生态移民点,闽宁镇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亲自提议,由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在闽宁镇考察时,总书记深情谈起20年前在福建工作时推动闽宁合作的情景。

    1997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部署“移民吊庄”工程(指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记者注),创造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崭新模式。

    如今,当年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已经发展成6万多人的生态移民示范镇。2022年,全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75元。而在1997年,这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00元。

    “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看到闽宁镇的喜人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建设闽宁村,习近平同志的设想

    瓦蓝的天幕下,贺兰山显得更加峻峭挺拔。

    漫步在闽宁镇宽阔整洁的街道,放眼红砖赤瓦、燕尾山墙,很多屋顶被设计成两头尖尖翘起的福建民居风格。

    除了品尝烤土豆、浆水面等特色美食,外来游客更喜欢听移民讲述搬迁致富的故事。

    站在闽宁镇入口处的牌楼前,王升向记者讲起那段移民搬迁的历史。1990年10月,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两县的1000多户百姓,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永宁县境内,建立玉泉营、玉海经济开发区。

    作为闽宁镇第一批移民,59岁的王升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1991年,27岁的他和家人从固原市西吉县兴平乡高崖村搬来,当时的身份是西吉县偏城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地处黄土高原,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记者注)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极端气候多发。因为极端干旱天气,群众面临吃水困难。种地则是靠天吃饭,赶上干旱,往往颗粒无收。收成没有保障,群众长期处于半饥半饱状态。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早在1982年,“三西”地区(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记者注)就被列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扶贫开发实验地。

    说起搬迁,王升眼前就像过电影一样,仿佛就在昨天:“天上无飞鸟,地里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这是他对闽宁最初的印象。“由于水土不服、土地贫瘠,且面临耕作方式的转变,很多群众逃了回去,最初的移民工作反反复复。”

    时光回溯至1997年。根据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福建对口支援宁夏,世代居住在西海固贫困山区的数万百姓,整体搬迁至贺兰山东麓。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担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1996年11月,闽宁对口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书。

    1997年,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

    6天的考察时间里,习近平翻山越沟,走访了5个对口帮扶县,察看吊庄搬迁、梯田建设、井窖抗旱等项目,并探访贫困家庭。在跟宁夏的同志商量后,习近平敲定了几件事:搞井窖、坡改梯(田)和发展马铃薯产业。

    在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提出建设闽宁村的设想。从西海固移民到银川,投资很大,他建议搞一个点,打造成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闽宁镇因扶贫而建,因脱贫而兴。一批批移民在戈壁滩上创业拓荒、发展产业,一批批福建干部、专技人才赴宁挂职、帮扶……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示范点,闽宁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亲自命名、亲自推动建设的”。王升告诉记者:“闽宁村奠基那天,他还专门发来贺信。”

    闽宁协作改变她的人生

    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后,将熨烫好的衣服打包封装,这是闽宁镇富贵兰扶贫车间包装组组长王文娟的日常工作。

    如果没有闽宁协作,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王文娟不敢想象。

    21年前,王文娟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受福建支教数学老师郭瑞鹤影响,听说福建莆田有企业要招工后,王文娟很想去。

    当时,在她的老家西吉,多数女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看到有不少学生小小年纪就辍学结婚,郭瑞鹤特别心痛。她劝孩子们:“即便将来考不上大学,你们也应该借闽宁对口帮扶这一机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从那时起,“去外面看看”五个字深深地埋在了王文娟的心中。

    当时,闽宁协作已推进多年。在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方面,闽宁两地合作的机制越来越完善。其中,在聚焦农村人口就业增收方面,两地不断加强劳务协作—吸引闽商来宁投资建厂,输送务工人员赴闽。

    抓住闽宁两地劳务对接的契机,王文娟成了赴闽务工群体中的一员。

    火车驶入福建境内,王文娟印象最深的是满眼绿色,“山上郁郁葱葱全是树,还有清澈的河流”。这样的场景与家乡有天壤之别,“家乡满山光秃秃,没有一棵树,稍微平坦的土地都开荒种了庄稼。风一吹,就刮起沙尘暴。”

    到莆田务工,王文娟开启了别样人生。城市姑娘的流行服饰和洋气发型,让她感到自己与社会脱节了。去福建之前,妈妈专门到裁缝铺给她做的新裤子,下了火车才发现,和工作服差不多。

    除了目之所见的不同,王文娟还感受到两地经济的巨大落差。“福建遍地是工厂,普通人都能找到挣钱的岗位,而在老家,农民在地里忙死也没有几个收成。”

    初到莆田,王文娟每月能挣约1600元,之后逐渐涨到近3000元。而在老家的小叔,在建筑工地辛苦一天仅能挣到30元,卸一大卡车沙子的劳务费仅仅5元钱。

    进厂务工的第三个月,王文娟就花了3000多元给家里换了一台大彩电。在福建务工3年期间,她没有回过家,也没有请过假。

    闽宁协作中,改变人生的不止王文娟一人。自福建、宁夏两省区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后,闽宁劳务协作随即展开。公开资料显示,1996年以来,有近5万名宁夏人在福建创业就业。

    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

    贺兰山东麓,北纬38.5度,是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

    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闽宁镇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作为产业带动的“先手棋”进行重点培育。目前,全镇酿酒葡萄种植近8万亩,年产量达到2.6万吨。

    葡萄产业,是闽宁镇产业发展的缩影。通过引进各类企业40余家,闽宁镇培育形成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光伏发电、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酿酒葡萄、肉牛养殖、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实现了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伴随产业的发展,闽宁镇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500元,增至2022年的16775元。产业的发展,为群众提供了稳定就业及经济来源。

    作为新一代移民,刘莉已很难想象第一代移民经历的艰辛。

    2013年8月2日,她和家人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大麦沟村搬到闽宁镇原隆村。仅象征性地交了12800元,刘莉一家领到一处54平方米的房子和4分地的院子。

    对于新家,她非常满意,“门口道路是水泥硬化路,家中通了水、电,学校、卫生室就在家门口”。

    采访中,刘莉向记者讲述了搬迁之前的生活光景。男人外出打工谋生,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在家。一家人再勤快,一年到头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年份不好的时候还要吃救济。

    搬出大山,来到平川,成为刘莉一家命运的转折点。因为吃过苦,走出大山的她格外珍惜每一次机会。栽过树,挖过洋葱,在工地上做过饭,还在城里干过家政,再苦再累,她也从没有怨过怕过。

    如今,夫妻二人在原隆村的立兰酒庄工作。除草、采摘葡萄、洗酒瓶、灌酒包装,只有初中文化的刘莉从基层工种一点点做起,如今已经成为葡萄酒庄的车间主管。

    工作稳定,夫妻俩每年有10余万元的收入。2016年,家中还添置了一辆小汽车。更让刘莉欣慰的是,家里还出了一个大学生。2021年,女儿考上了宁夏大学。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穷到富的刘莉,特别感恩“移民搬迁”,感恩总书记的关怀。说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原隆村这件事,刘莉虽然没能到现场,但她对总书记在原隆村的每一个细节都了解。

    在原隆村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民生服务大厅、卫生计生服务站,慰问了工作人员和来办事、就医的群众,还详细了解闽宁镇扶贫攻坚、福建省对口帮扶等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十一五”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搬迁群众123.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8%。

    通过移民搬迁,西海固走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困境。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宁夏80.3万贫困人口于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健全,闽宁协作已从省区层面不断向基层、纵深延伸,“两地的医院、学校,相互结为友好院、友好校”。

    为展示两地合作的深度,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副书记李建军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2022年,闽宁镇举办了一场农民篮球赛。李建军特意从厦门邀请了一支村队来参加。切磋球技的同时,两地村民交流加深,友谊得到深化。通过球赛,很多人成了好朋友。

    闽宁协作,闽宁两地互派干部挂职,27年来从未间断。除党政干部外,还有科技人员、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

    2021年初,李建军作为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队员来到闽宁镇。一年前,他因公到宁夏出差,这次出差让他对这片土地有了牵挂。当省里选派新一批援宁干部时,他主动报名。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后,闽宁协作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闽宁协作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

    作为闽宁协作的重点项目,闽宁产业园正在加速建设。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筑工人、施工车辆穿梭其中……在建设现场,记者看到项目快速推进的繁忙场景。

    总规划面积1439.40亩,总投资15亿元,闽宁产业园由厦门市湖里区、思明区和银川市永宁县采取合作共建的形式共同开发建设。

    围绕绿色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该项目将培育一批特色明显、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产值2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500个。

    据介绍,闽宁产业园将被打造成推动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的现代化示范产业园区。通过积极整合资源,福建、宁夏两省区资金优先保障、项目优先立项、产业优先扶持,统筹推进闽宁镇全面协调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宁夏两省区共同担负起开创新时代闽宁协作的历史使命。2022年9月4日,闽宁协作第二十六次联席会议在银川召开。

    福建和宁夏再次相约,不断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

    闽宁协作,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山海情谊,正在新征程上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