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3年06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战旗村: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2023年06月12日   第 04 版)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不断丰富的业态,让战旗村的乡村振兴更有底气和可持续性。

    战旗村是川西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农业村,距成都市中心45公里,与都江堰、彭州相邻。1965年开始叫战旗大队,1986年改为战旗村,2020年与相邻的金星村合并成今天的战旗村。

    新战旗村总面积5.36平方公里,总人口4493人,有1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430亩,其中基本农田3560亩,全村党员人数165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传统粮油、时令蔬菜、食用菌,以郫县豆瓣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村庄,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2022年,战旗村各方面产值合计约3.1亿元,村集体资产达到1.1亿元,村集体收入达到68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5万元。

    5月18日,艳阳满天,花草葳蕤。战旗初心馆人头攒动,馆内陈列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战旗村的视频、照片、重要指示,以及战旗村乡村振兴的目标、思路、做法等。紧邻初心馆的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里,隐约传出报告会的声音。

    村口一处景观缓坡上,“走在前列 起好示范”八个大字,告诉每一个参观者,战旗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处在领先位置;提醒每一名战旗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上,肩负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沉甸甸责任。

    “压力很大,担心没有进步,总觉得时间和精力不够用。”在战旗村委会会议室,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德敏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开场。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农村基层党建和集体经济发展。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战旗村党建引领、绿色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的工作,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殷切期望把乡村振兴抓好,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5年多来,战旗村牢记嘱托,紧紧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大力实施五大振兴,探索出“组织引领、改革赋能、多元参与、共富共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实现了集体经济增值、农业增产、村民增收,把“走在前列,起好示范”落实到了扎扎实实的业绩中。

    2022年,战旗村集体收入达到68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5万元……

    随着高德敏的讲述,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徐徐铺开。

    坚持党建引领

    地处横山脚下、柏条河边的战旗村,是川西平原上一个典型农村。从1965年建村以来,历任党支部书记接续努力,敢闯实干,几十年如一日,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党建引领,抓集体经济发展,渐渐有了名气。

    2010年12月,接力棒传到高德敏手上,他成为战旗村第八任村支书。

    “真是不当家不知盐米贵,当了书记才知道担子有多重,要发展有多难。”高德敏道出刚担任书记那段时间的感受。

    最让他头痛的是带队伍。以前开会,为了让村民参加,村里会给村民代表和党员发补助,补助从最初的5元逐步涨到20元。

    2013年,一次村里召开党员会,因财务人员有事,补助没发成,之后再开党员会时,有两名党员让党小组组长转告高德敏:上次开会的补助没拿到,就不来开会了。

    听到这话,高德敏心头一惊:如果今后不发钱了,是不是就不当党员了?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党员本来应该在村里起模范带头作用,怎么能开个会还讲条件?

    很快,战旗村针对这个问题在党员中进行讨论。首先就是问自己为什么入党?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形成党员的“三问三亮”办法,即一问自己“入党为了什么”,二问“作为党员做了什么”,三问“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三亮”则是在家门口“亮身份”,在公示栏上“亮承诺”,年终考核评议“亮实绩”。

    后来,村里发现,党员之间讨论出来的“三问三亮”办法很管用,让每名党员增强了身份意识、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表率作用。从那以后,村里每一名党员都开始为村里发展积极出谋划策,不讲条件。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考察时,亲临战旗村,我有幸当面向总书记汇报了我们村的工作。总书记听了我的汇报,看了战旗村的发展情况,又多次和村民亲切交谈互动。”高德敏说,总书记肯定了战旗村的党组织建设,指出任何地方搞得好,基层组织的作用非常重要,都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高德敏回忆,总书记了解“三问三亮”情况后,说这些都是一个党员能够做到的,非常切合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给了战旗村极大鼓舞。5年多来,战旗村在持续总结提升“三问三亮”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六带头”,即提倡党员要“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带头做好自家卫生、带头顾大局谋长远、带头树立契约精神、带头创业致富”,在这六个方面起好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让党员在乡村振兴中起表率、有担当。

    冯忠会是村里的老党员,曾长期在村委会工作,2004年因身体原因卸任。如今,已到了含饴弄孙年纪的老冯却闲不住,在战旗酒坊担任生产厂长。

    5月19日,记者在战旗酒坊,见他正穿着工装搞卫生。

    冯忠会十分健谈,他告诉记者,战旗村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每一届班子上任,都要对村里的资源和优势,包括土地、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合适的产业。村里每一名党员都竭尽所能,为村庄发展献计出力。

    冯忠会年轻时被村里安排外出学习,掌握了酿酒技术,后来担任村酒厂副厂长,1986年酒厂因经营不善倒闭。懂技术、有情怀的他,被新开办的战旗酒坊老板看中,请他出山襄助。

    “只要有利于村里的事业,每一名党员都有一份责任。”冯忠会说。

    为了保证“火车”始终跑得又稳又快,战旗村党组织还按照“三好四化”做法,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培育了一支得力的村干部队伍。

    高德敏解释,“三好”指的是品行好、智商好、身体好,“四化”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我们村干部队伍一直保持专业化和专职化,那种今天有生意就在外做生意,明天没生意又回来当干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行。”

    此外,战旗村还实现党建工作“七个满覆盖”,包括组织建设、教育监管、能力培训、制度建设、服务方式、干部选育、评优评先。

    几十年来,战旗村始终如一,常年常态化加强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做到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措施比较得当,不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的良好氛围。

    改革赋能  做强集体经济

    了解战旗村集体经济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你们的集体经济强,人人参与有股份,大家都有获得感。

    回顾战旗村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抢抓改革机遇,围绕农业农村“土地”这一最大最根本的资源,大胆探索,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资源变资产、资本、股份,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

    战旗村“两委”好学善思,关于中央、省市区对农村改革的政策,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认真去学,不懂的就请教上级领导和专家。同时,战旗村经常组织村社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到一些先进村参观学习。

    所谓见多识广,他们发现,只有由村集体整合土地资源,掌握集体土地经营管理的主动权,才能盘活土地要素,加快推动发展。

    战旗村把握了集体强、村民富的金钥匙。

    2003年,村党组织将落实整合土地资源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实行土地集中经营。村里采取每人“集中三分地”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经营管理,农业税由村里负担。从经济上来说,农民很划算,但毕竟是新鲜事,很多村民持观望态度。

    当年,只集中了100多亩土地,而且是全村区位条件最差的。但无论如何,有了试验田。经过水田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引进蔬菜种植户,土地收益明显增加,村民开始由旁观转为积极参与。

    很快,村里又迎来政策东风。2006年,成都市鼓励农用地集中规模化经营,郫县(后改为郫都区)出台对农用地集中经营的奖励政策。

    经村“两委”商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形成了村民用承包权入股,村集体投入50万元流动资金,采取每亩800元保底,超过800元的土地增值收益村民再分一半、村集体留存一半的方式,集中土地600多亩,争取到了县农业部门基础配套奖励资金300万元。

    有了这笔钱,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提升。第二年的土地流转收益达到每亩1000元,集中土地的村民收益达到每亩900元,而当时未集中的地块,由于没有进行基础配套改造,流转费用只有每亩600元左右。

    也就在那时,为了长远发展,战旗村进行了村庄规划。根据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农产品加工集中发展,农用地规模化集中经营。正是这个规划,奠定了战旗乡村振兴的基础。

    2007年,战旗村抓住“增减挂钩”政策,争取到“增减挂钩”资金9600余万元,启动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2009年4月,村民都搬进了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楼。

    冯忠会也在那时住进了新楼,有关村里发展,他有说不完的故事。

    快速发展的村庄,不断面临新问题。2011年以后,由于集中居住,许多农民土地权属发生了变化,土地权属矛盾越来越严重。

    于是,村党组织及时组织召开村民会议,经过近一年时间对权属问题的争论,最后95%以上的村民认为,以村为单位,对宅基地和农用地进行平均调整最公平。战旗村抓住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确定了成员资格,对权属进行了调整。

    在每个村民保留宅基地80平方米、农用地1.137亩之外,多出的全部土地由村集体经营管理。然后村集体对土地、附着物等进行清产核资,形成新的集体资产,并对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量化改革,把集体经济股份制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形成符合战旗村实际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村集体净收益的50%用于公共积累扩大再生产,30%用于村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公益事业,20%用于货币兑现村民股份分红。

    当时形成的“532”分配标准,今日仍在使用。这不仅做大了集体经济,还为村里发展其他产业储备了土地资产。

    2015年,郫都区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县,战旗村将原属村集体所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共13亩闲置集体土地,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出让,收益超700万元。

    这次行动,被称为四川省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从此打开了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有序进入战旗土地落户的大门。

    2019年至2020年,四川省进行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和村(社区)建制调整“两项改革”,战旗村和金星村合并,成立新战旗村。

    新村面积变大了,村民多了,党员人数翻了一番,村党总支升为村党委,但是,怎么让新老村民融到一起?如何让大家感觉一碗水端平?新合并的金星片区如何像老战旗村一样发展起来甚至发展得更好?

    战旗村再次抢抓改革契机,用活用好政策,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着力点,在更大范围推进村庄建设。

    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后,村里形成了新的村民自治章程,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办法、宅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了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收益分配机制,让原来不同的两个村子在制度上保持一致,在收入上逐步均衡。

    以农为本  不断丰富业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一直以来,战旗村非常重视农业,农业是战旗的基础。“现在,战旗村有5000亩地用于种植水稻。”高德敏说,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采用的是规模化种植。

    同时,战旗村在农业方面不断探索,形态越来越丰富,产值越来越大。

    自2011年开始,战旗村成立农业股份合作社后,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如今形成了以有机蔬菜、农副产品加工、郫县豆瓣、食用菌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

    在做好农业的基础上,战旗村不断丰富业态,2018年开业的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村里开会,有人说战旗村和周边有很多传统手工业,能否集中起来采取“前店后厂”方式运营,这样可以减少污染,打造旅游景点,增加集体收入。这个建议马上得到响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参照“十八般武艺”,取名战旗村乡村十八坊。

    5月19日上午,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唐昌布鞋店内,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再次见到唐昌布鞋非遗传承人赖淑芳。赖淑芳回忆,总书记来到战旗村时,曾到服务大厅参观。“在我布展的唐昌布鞋展台前,我鼓起勇气对总书记说,老百姓很感谢您,我想送您一双布鞋。”总书记说,你送我不能要,拿钱买一双可以。

    唐昌布鞋是我国南派手工布鞋的代表,需经过打布壳、打堂底、捶底等32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

    在制作工坊,几位师傅按不同工序忙碌着。正在楦鞋的张金成从事这一行业已经20多年,做事一丝不苟。“工资按计件算,每件4元。”张金成说,能在家门口就业很知足。

    走进紧挨唐昌布鞋的酱园坊内,刘畅正系着围裙,手持工具搅拌晒缸内的豆豉。

    1989年出生的刘畅,大学毕业后曾在成都从事印刷、销售等工作,2017年随女朋友来到战旗村。听说村里要打造乡村十八坊,刘畅决定留下来,开一家“酱园坊”。

    刘畅和合作伙伴林波估算了一下,开设酱园坊,需买缸、买豆,投入60万元左右,但当时自有资金只有20万元,村里协助他们在银行贷了款。

    2018年8月,包括酱园坊在内的文旅综合体乡村十八坊开街。乡村工匠们的十八般武艺、农耕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展示。

    刚开始,刘畅有些忐忑,不知道生意怎么样。当越来越多人品尝后说“确实是小时候的味道”,刘畅心里踏实了。

    从大豆洗净、浸泡,蒸熟,到进行自然制曲,再经过翻、晒、露三部曲,晒够一年后,才生产出香气怡人的酱油。

    酱园坊生意比刘畅预计的好,2019年就收回了投入。他和林波决定增加投资,大干一场,未曾料到碰上疫情。无奈之下,只能将酱油做好发酵。去年底再拿出来卖,发现口味更好,销得特别快,今年初库存其本消化了。“今年8月份后,又要准备做新的。”虽然经历了波折,但刘畅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

    酱园坊边上,是冯忠会工作的战旗酒坊,总经理是从战旗村走出去事业有成的赵培健。

    赵培健曾在浙江绍兴做纺织品生意,2018年因养病回到老家战旗村。看到村里一天一个样,赵培健决定放弃经营多年的纺织品生意,2019年在村里办起战旗酒坊。

    优质的纯粮酿酒需要经验丰富的酿酒师,赵培健第一个想到了冯忠会。

    投入500多万元后,赵培健并不急着马上看到成效,而是静静等待美酒和乡村旅游市场的香气溢出。

    战旗村乡村十八坊的理念是,通过唤醒和展示乡村工匠的传统工艺来吸引游客,让“小作坊”变为“大产业”。如今,这些正逐渐成为现实。

    乡村十八坊之外,村里还打造了壹里老街、天府农耕博物馆、台丽庄园、露营基地等一系列旅游项目。

    从2017年以来的航拍图可以清晰看到,商业街、乡村十八坊、乡村振兴学院、壹里老街、天府战旗酒店等项目一个个落地,而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一个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不断丰富的业态,让战旗村的乡村振兴更有底气和可持续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今天,当年的村民集中居住区成了战旗村景区的一部分。漫步战旗村大街小巷,在钢筋水泥的现代感下,触手可及的是乡村田园的野趣,吸引游人放慢脚步。

    战旗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空地,没有选择硬化或单纯为了美化而种花,而是根据村民自愿,有的种了花,有的种了蔬菜瓜果,有的还任由野花野草自然生长。

    在房前屋后的巴掌地、边角地上,勤劳的战旗村民,没有让一寸土地浪费,有的种一棵花椒、李树或桃树,大树之下,有野花杂草,有的种十多株玉米、两架黄瓜、几棵莴苣,还有的种一两行辣椒、茄子、红苕,三五棵圆白菜、空心菜、小白菜等,树上树下,草丛菜园中,蝶飞虫鸣,和谐地与村民生活在一起。

    在这种自然生态下,没有划一的整齐美,每到收获季,偶尔还有些许乡村田间“凌乱”的收获感,如堆集的树枝菜叶。白天能见鸟飞蝶舞,夜晚可听蛙虫喧闹。

    战旗村的村容村貌,让人好奇。高德敏解释,战旗村的居住理念是,在全村进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各家各户保留小自由、小特色,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呈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除主干路由村里统一硬化、美化外,对村民房前屋后、左邻右舍间的空地,一律保持原始状态,允许村民根据爱好自由发挥,搞“微菜园”“微种植”。高德敏说:“这也是传承,既保持了乡村特色,又充分利用了地力,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一些常见的蔬菜瓜果,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向娃娃们传承农耕文化,传承勤劳本色。下班之后,侍弄瓜果蔬菜,也是一种休闲一种乐趣。”

    他坦言,村里也走过弯路,以前为了学城市,房前屋后不准种瓜种菜,而要种花放盆景。后来发现,那不是乡村特色,既不实用,也不受欢迎。

    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村里一直坚持绿色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战旗村集体企业达到12家,产值上亿元。

    2014年以来,战旗村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先后关闭和搬迁了先锋一砖厂、战旗预制板厂、郫县复合肥厂、润源铸造厂、战旗特种铸造厂,开始向绿色、生态的产业方向转型。

    生态环境变好后,战旗村开始探路乡村旅游产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战旗村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距离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同先进的村相比,都存在一定的短板。”5月19日清晨,记者在天府战旗酒店见到高德敏时,他再次表示,将努力向更先进的村学习,持续把长处做长,及时把短板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