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足迹访民生

民生周刊 2023年05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德育为本,让孩子快乐成长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2023年05月29日   第 02 版)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少年儿童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5月,走进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以下简称“民族小学”),只见满园青翠,海棠树上挂着新果,路旁月季吐着芬芳,学生们穿着各式民族服装在校园穿梭,一场“以春为序”—二十四节气主题书画文化季正在展开。

    对于民族小学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节。除了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及爱心义卖活动,学校的少先队员们还会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自己一年来的收获。

    民族小学的文化季缘起于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族小学,参加学校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此后,学校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办少先队入队仪式,迎接一批又一批的新队员。

    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线路,可以看到总书记与学校师生在一起的照片。9年过去,照片中的学生早已毕业,小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学校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民族小学的校园古色古香,教学楼雕梁画栋,石板路上刻着古诗名言,文化长廊里摆着师生们的艺术创作,立人书院里开展着书法、象棋、国画等社团活动。     

    学校优美的环境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称赞,总书记参观了文化长廊,在一品轩体验民族活动,在墨韵堂观看书法展示。时任校长马万成记得,总书记表扬学生们“写得好”,并叮嘱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

    多年来,学校继续在校园环境创设上不遗余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学校新建了“习思堂”,把总书记在学校参加活动的视频、影像等资料陈列其中,向学生开放,让学生们随时能感受到总书记的关怀和殷切希望。

    学校建了“国音堂”,为学校的民乐团排练提供场地,学校的民乐团从一个吹打乐团变成全建制民族管弦乐团,并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艺术节金奖。

    校园里的文化长廊进行了升级,学生的艺术作品更加丰富,不仅有书法、国画作品,还有彩塑京剧脸谱、颖拓、景泰蓝、刻印、剪纸等。

    “你看我们学生的书法作品,数量更多了,水平也更高了。”民族小学德育主任崔艳向记者介绍,这几年,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人人学书法。学校经常邀请书法名家跟师生交流,校园里随处可见师生的书法作品,学校被授予“全国书法教育实验校”称号。

    学校于2015年成立了“艺和工作坊”,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优秀传统技艺。近年来,学生们的作品经常在国家大剧院、炎黄艺术馆等地展出,还曾经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民族小学艺术主任傅若乔发现,学习这些非遗技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了,也让孩子们更有文化自信。

    “总书记的到来为民族小学的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崔艳说。她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学生米增昊谈到自己参加网球比赛成绩不理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常胜、全胜,你们学校的校训是‘做最好的我’,我建议再加上‘在我最好的方面’。”

    在新校训的指引下,民族小学的社团活动越来越丰富。现在学校有40多个校级社团,涉及体育、美术、科技、非遗、京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专长的平台。

    2016年11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合作办学,民族小学加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校牌,科研力量的介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在多年的实践中,民族小学确立了“和·融”教育体系,比如,课程方面,有基础素养类、个性拓展类、多元实践类课程,全面培固学生成长的根基,搭建素养提升阶梯。民族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丁凤良表示,“和·融”教育,聚焦于“育人”,学生不仅要在和而不同的育人氛围中快乐成长,还要在多元融合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让“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

    “学校也是大家庭,同学之间爱浓浓。友好和善不欺诈,待人接物要宽容。”这是民族小学学生创作的童谣,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还是比较抽象。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对中小学来说,德育工作最难的就是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崔艳深受启发,“教育孩子,不能说空话、说大话,也不是轰轰烈烈地开展活动,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规律”。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有意思”的事。多年来,民族小学一直在尝试“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比如,如何让学生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民族小学校园将这些内容融入学校的环境、活动和课程中。

    童谣、“三句半”、情景剧、微课堂……各种形式的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让学生记住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由全校各个班级轮流承接。在升旗仪式中,学生们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展示,如“向国之重器致敬”“走进长城,做有担当的好少年”……

    学校每周五是“民族服装日”,学生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相互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摆放着56个民族服饰娃娃,墙上的彩绘介绍着各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

    民族小学的校园里种了很多石榴树,到了秋天,红彤彤的石榴挂在枝头煞是惹人喜爱。“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丁凤良灵感,他设计了“石榴籽紧抱心向党”主题课?程。

    美术课上,老师带着学生在树下画石榴,创作了一幅幅美术和手工作品;科学课上,学生们观察石榴,研究石榴的结构,记下了自然笔记;语文课上,学生们写起了颂石榴的诗文;劳动课上,学生们采摘了石榴,送到各班跟老师、同学一起品尝。最后学生们还在食堂师傅的指导下,将石榴榨汁,和面,做成石榴面点。

    整个秋天,师生围绕着石榴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形成了一本石榴专辑,图文结合地呈现了学生们的收获。如三年级的张佳萱写道:“我们各民族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我们团结在一起为班级和学校争光,长大以后团结一起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见贤思齐,发挥榜样的力量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先贤的话,永续传承,历久弥新。

    民族小学班主任卢丹在多年的教学育人中,注重用古圣先贤、先进英雄人物鼓舞学生,更重视“最美少年”等身边的榜样带动学生。

    这几年,民族小学向全校师生征集“心目中的中华榜样”,学生们查阅书籍,收集资料,并在班队会上讲述自己推荐的榜样故事,最后将他们的故事汇集成“百人榜样”谱。

    学校经常邀请奥运冠军、抗疫英雄、航天英雄、科学家等,到学校与孩子面对面交流,拉近学生与新时代榜样的距离。

    “由远及近,我们形成了一个榜样体系。但实际上,离孩子们最近的榜样还是在同伴中。”民族小学大队辅导员李琳说,“校园榜样,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

    学校每年在师生中开展 “民小榜样”“最美少年”“感动民小人和事”等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表彰。班级也从各个方面评选榜样,比如“和·融”月度优秀少年、阅读之星、书写小达人……

    “我们班每个月会有十几种奖,孩子们哪方面需要激励,我们就会在哪方面设奖,都是为了帮助他们进步。”卢丹说。

    新竹奖(优良品格)、银杏奖(多元思考)、海棠奖(健康身心)……在学校教室的外墙上,记者看到了“和·融”月度优秀少年获奖表彰,每个奖项旁边有学生的名字、照片和获奖理由。卢丹告诉记者,这些榜样都是学生自己推选出来的,对其他学生是一种激励,对他们自己也是激励。

    “没想到孩子能获奖。”三年级的谈雨青获得了班级今年3月份的海棠奖,这让她爸爸很意外,因为谈雨青是个安静内向的女孩,运动能力并不强,一年级的时候跑步最多能跑几百米。她爸爸跟班主任卢丹一起为孩子制定了跑步计划,带着孩子一起跑。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锻炼,现在雨青能一次跑10公里了。

    “雨青不是班上跑步最厉害的,但她是进步最大的。”卢丹说,现在班级已经有了跑步小分队,经常在校园里跑步。

    “特别感谢学校这种激励方式,相当于在背后推了孩子一把。孩子得了奖之后,特别高兴,现在跑步更积极了。”谈雨青爸爸说。更让他欣喜的是,孩子原来不喜欢表现自己,在班上不显眼,现在敢表达自己了,还经常举手回答问题。 

    从小做起,校园处处是教育

    “听说有的同学喜欢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车送,比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就比偏了。一定不能比这些。”崔艳经常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

    “总书记对孩子们非常亲切,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话,用亲身经历的故事,教孩子们一些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少年儿童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对少年儿童来说,吃穿这些事情看上去小,但影响深远。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见于学生的一日生活中。

    “我要第一个盛饭!”一次,一年级有个班的午餐队伍出现了混乱,引起了崔艳的注意。有个孩子因为打饭没有排到第一生气了,要插队。她耐心地将孩子引导到队伍后面,告诉他晚一点吃也没关系,但一定要排队。

    “尽管这只是小事,但我们一定要坚持。”崔艳说,民族小学的午餐是自助餐,餐车送到教室门口,学生自己盛。很多孩子在家里没有自己盛过饭,还有些孩子在家里养尊处优,吃什么都是第一个,入学后会有一些不适应。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由老师盛饭,效率肯定会更高,但我们希望通过些小事,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讲卫生、遵守秩序,珍惜粮食。”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民族小学的教师们领悟到,“从小做起”不仅是从小事做起,也是从小时候做起。

    学校设置了“红领巾志愿服务岗”和“班级服务岗”,开设“我是校园小主人”主题课程,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校的志愿活动,也在班级承担一定的岗位,比如图书管理员、窗台管理员、节能小卫士等。学校师生养成了“随手捡”的习惯,课间时看到纸屑等垃圾会随时处理。

    学校经常为学生举办“小小画展”、“小小音乐会”“小足球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的平台。学校的班级、年级、社团只要有需要,都可以申请举办展示活动。“任何一个人都是从小孩长大的,现在的‘小’和将来的‘大’是对应的。” 丁凤良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现在给他们一个小舞台,可能成就他们将来的大舞台。” 

    接受帮助,在越改越好的氛围中成长

    “老师,学校的秋千摇散啦!”接到学生的报告时,教师张宇燕有点慌,赶紧跑过去,只见3个男孩垂头丧气地站在散落的秋千旁边,幸而没有受伤。

    “我们以为秋千会很坚固,没想到会摇散了。我们努力修复,但怎么也修不好。”一个男孩说。张宇燕让3个“闯祸”的学生解决问题,“学校今天有活动,秋千不能这么散落在这里,怎么办呢?”在同学的提醒下,3个男孩去找了学校的维修师傅,帮着他拿工具,抬秋千,递材料,一起修好了这个秋千。

    让张宇燕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这3个男孩拿来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地分析了为什么学校的秋千会被摇散,还记下了中国榫卯结构的特征等内容。3个小伙伴拿着锤子等工具,紧实了学校的每一个秋千。

    “‘祸事’也能帮助学生成长。”张宇燕庆幸自己没有一味指责学生,而是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接受帮助,进而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帮助。多年来,让学生“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的观念在民族小学已经深入人心。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帮助”。比如,学校强调学生的“九能”,包括认真倾听、清晰表述、有序思考、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自省自悟等。

    学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课程以及心理健康周的活动。比如,每天5分钟,就自己遇到的不顺心的事想想怎么办。学校有心理小屋,每天中午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预约访谈,也可以给心理老师写信。

    “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帮助,也可以接受同伴的帮助,还可以接受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长成栋梁之材。”丁凤良说。

    这几年,学校逐步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最开始只是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支持学校的活动,后来在家长中挖掘一些课程资源,形成家长导师团,现在家长已经开始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每学期开学时,家长代表会到学校听取学校关于本学期工作计划的汇报,并提出建议。每周五,会有家长进班级为学生上一堂课,结合自己的专业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分享他们的家风故事,以及他们在工作中的故事。学校一年级结合家长资源,在学生中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学生们先后体验了医院、银行、电影院、餐厅等场景的十几个职?业。

    学校还在积极走进社区,与社区及学校周边的单位合作育人。这个月,学校有些少先队员正在筹备到社区的义务演出。今年4月份,学校组织学生到中华民族园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到北京首钢园感受工业遗址的沧桑变化。接下来,还会围绕北京中轴线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接力奋斗“点梦”起航

    “我希望未来的中国有更多火箭升空。”“我想成为一位画家,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画下来。”“我想做一名植物学家,我会努力学习知识。”……

    民族小学教师孙志敏最近收到了很多“梦想”卡片,这些梦想有的是画出来的,有的是写出来的,都是学生们在上完“中国梦,我的梦”这一课之后的所思所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小学观看书法展示时,学生书写的“中国梦”三个字还留下最后一点,请总书记点上,总书记没有同意,他对孩子们说,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两个一百年”要靠你们接力奋斗,还是你们来点这一笔吧。

    “中国梦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遥远,课前跟学生聊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们的想法是朦胧的。”孙志敏说。她从学生们熟悉的事情引入,逐步让学生们明白中国梦到底是什么,跟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多同学谈起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尝试为自己梦想的实现进行阶段规划,把“中国梦”和“我的梦”关联起来。

    “2035年,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要勤奋读书,为祖国发展积累知识。到了2050年,我将成为一名航天战线技术人员,探索太空,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这是三年级学生赵跃然的梦想。

    四年级的李智尧入学的时候还是个懵懂的男孩,兴趣点很多,现在慢慢地开始聚焦了,他想当科学家,研究天体物理。他的妈妈说,“小学并没有物理课,但课外活动给了他启发,回家后还拉着我们一起看书,听科普讲座,去科技馆、天文馆……”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启发梦想。梦想的种子在民族小学的校园里发芽、生长,这些梦想有的来自一堂课,有的来自一次课外活动,还有的来自一场社会实践。老师们希望,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这里出发时,眼中有爱,心中有梦,“点梦”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