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繁荣背后,新问题来了

□ 《民生周刊》记者 唐晓彤 宋盈莹 《 民生周刊 》( 2023年04月17日   第 04 版)

    旅游业踏入春天的第一步,繁荣背后也该看到新问题。

    春暖花开,压抑已久的旅行需求出现井喷,“报复性旅游”已初见端倪。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旅途中的糟心时刻:“嘎腰子”“去不起”不敢出国旅游、没购物被导游辱骂、4个菜收费1500元、文创纪念品缺少内涵、别无二致的全国美食街……

    旅游业踏入春天的第一步,繁荣背后也该看到新问题。

    不安全?去不起?出境游新考验

    阔别3年,许多游客将出境游的第一站选在东南亚,但去东南亚会被“绑架”“勒索”“嘎腰子”等话题,一度浇灭了人们出境游的热情。

    2月,有游客发布视频称,在泰国普吉岛旅游时与旅行社工作人员发生纠纷,该工作人员向视频拍摄者挥刀,将其胳膊划伤。除了矛盾纠纷引发的事故,旅游项目的安全性同样备受关注。还是在泰国,有中国游客在参与海岛浮潜项目时遇险,最终不幸遇难,令人深感痛心。

    3月23日,泰国驻华大使馆发文表示,泰国高度重视中国游客的旅游质量、安全以及对泰国的美好印象。泰国已做好接待中国游客的充分准备,为中国游客增加了许多通信渠道,为游客在获取信息并向旅游警察通报紧急情况方面提供便利与安全保障。

    去年,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曾发布通知称,菲律宾近年来因网络博彩和电信诈骗引发的涉中国公民绑架勒索、非法拘禁等恶性案件频发,给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伤害。使馆提醒公众,进一步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特别是在出行、就餐、求职时,保持高度警惕,切实防范绑架风险。

    价格上涨问题也将东南亚旅游推上风口浪尖。长期以来,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旅游国家,因别致的风土人情、游玩性价比高而备受我国游客青睐。但近期,“曾经穷游的泰国贵到去不起了”等话题,频频登上旅游热搜。

    刚从泰国曼谷和芭堤雅旅游归来的游客小王对此深有体会,他说:“2017年初去泰国时,除了打车外,花费整体上比国内游便宜。这次我的酒店一晚600块人民币,算是正常,但夜市一盘分量不多的海鲜,居然要200多块钱,不划算。”

    在旅游攻略分享平台,一则题为“泰国只是一个普通的旅游地区而已”的攻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游客介绍,“以往3000元游泰国已经不存在了”,凌晨起飞的航班,往返机票也要3000元,再加上落地签、酒店、浮潜、演出、景点门票等,林林总总加起来大概要8000元。不仅是泰国,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很多出境游目的地,游客也面临着旅游成本水涨船高的现象。

    “磨刀霍霍”向游客

    在国内,伴随旅游市场的回暖,一些侵犯游客权益的现象也悄然“回归”。

    3月,一名丽江导游在大巴车上威胁游客的视频在网络中发酵。视频中,该导游声称:“举报者的信息已经发给我,你单独找我说清楚,大不了导游不干了,卖车卖房卖土地,我都要和你干到底。”事后,丽江市文旅局发布通报称,经查,网友反映的问题属实,该旅游团队由丽江卓越旅行社委派导游徐某某提供服务。目前,该局已责令涉事旅行社及导游停止接待旅游团队,并接受调查。对违法违规问题,该局将依法严肃处理。

    在海南,导游杨某某带领一车游客前往玉器免税店,因有游客立刻出店,让该导游情绪激动:“你可以不买,但没必要马上出来,屁股像插火箭一样。”3月17日,海口市旅游综合整治办公室通报处理情况:对涉事旅行社作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1200元,并处罚款30万元的行政处罚;对涉事导游杨某某作出罚款5万元的顶格行政处罚,并吊销杨某某导游证。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导游辱骂游客事件,虽是个别事例,但影响不可小觑。不仅对游客造成心理伤害,也给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乃至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当全国各大景区人流量恢复甚至爆满时,不少旅游商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动起了歪心思,“宰客”行为也卷土重来。

    海南三亚曾通报5起旅游市场典型违法案例,包括调包海鲜食材、未落实裸秤销售、私自修改价格等。在广西北海,有游客就餐时4个菜花费1500元,更令游客心寒的是,这是经出租车司机介绍才去的餐馆。

    北海市市场监管局经调查,该店家存在支付出租车司机回扣招揽客人、未与消费者充分沟通即匆忙配菜下单、部分海鲜经烹饪后分量略少等问题。海南在3月底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清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缺斤短两、计量器具不合规等问题,严厉打击市场监管领域消费欺诈行为,以“零容忍”态度全面整治市场乱象。

    缺少文化的文创产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十二五”开始,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不断深入融合,应运而生的文旅产业,则成为当下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手段。

    近年来,许多景区凭借这一发展思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便是各地博物馆。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已有25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围绕自己的馆藏产品进行IP开发。87.5%的消费者曾为自己购买文创产品;57.7%的消费者曾购买文创产品赠送给他人。

    曾经门可罗雀的博物馆,如今凭借日渐突出的文创产品,让文物“活”了起来,成为游客们心中的打卡“圣地”。

    去年,以中国旅游标志、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铜奔马为设计原型,推出的一系列“绿马”文创产品,一度成为线上线下的“顶流”,也再次带起一波丝路旅游的热度。

    事实上,这种将文物拟人化,加入有趣的性格特征,甚至带点“丑萌”的文创产品,已成为很多博物馆开发IP的新思路,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川蜀麻将摆件,河南博物院、陕西省博物馆推出的另类“考古”系列盲盒等都是其中经典代表。

    同时,精致的传统国风也常见于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中。这两年,风靡全国的文创雪糕上有威武的兵马俑,有“故人西辞”的黄鹤楼,也有三星堆的“青铜人像”……

    “平时看到喜欢的文创产品会购买,之前很火的‘绿马’我也买了。因为平时工作很忙,这种产品看着就比较解压。”一名家住北京西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文博爱好者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不过,这种产品虽然抓住了文物的表情特征,但其实并没有太多内涵。”

    正如这名文博爱好者所说,无论是“丑萌风”还是国风,在这些博物馆文创产品背后,目前都存在着后续创意枯竭、内容挖掘欠缺、产品质量欠佳等瓶颈。这其中,内容挖掘尤为关键,也是博物馆文创受到社会喜爱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其实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产品都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尽管个别产品推出了系列化,但更多的是将文化元素强加到产品上,难以长久发展。

    “相比较来说,我觉得‘考古盲盒’类产品就很不错,它通过相对严谨的设计,让消费者体验考古过程和乐趣,了解考古和文物的各方面知识。”另一位文创产品爱好者对《民生周刊》记者说道,“但是文创雪糕、中式糕点这种产品,虽然很好看,每年也都有新款,但其实买来后我并不会太关注上面图案背后的故事,就算包装上写了介绍,吃过之后也都不记得了。”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强调,要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因此,博物馆文创的开发要注重对标志性文化元素的准确提取,避免因新潮设计而产生廉价的消费质感、丧失文化品格。同时,加强行业监管,加大文创侵权赔偿和打击力度,完善原创和产权保护机制,也能为博物馆文创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美食一条街”惊现全国模板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热爱美食的中国人,可以因为一种美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臭豆腐、烤肠、甑糕、炸鱿鱼……许多景区的美食“长得”越来越像,特色的美食商铺和小吃街也犹如复制粘贴般,逐渐取代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失去了独特的烟火气。

    3月,楚天交通广播刊发名为《户部巷何以成了户“不像”?》的报道,其中指出湖北武汉户部巷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虽然对游客仍有强大的号召力,但产品力和口碑早已时过境迁。徐嫂糊汤粉、谢氏面窝等汉味小吃,如今已被铁板鱿鱼、脆皮五花肉所取代。

    “原本冲着武汉味道而来,结果和其他小吃街别无二致”“都是臭豆腐、炸鱿鱼的,又贵又难吃”等评价则成为游客对当下的户部巷最切实的评价。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早已遍布在各地的景区中,北京大栅栏、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以及各大古镇上,都有着全国通行版的美食一条街。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美食本可以是吸引游客、推广当地旅游的重要媒介,如今却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绊脚石。美食街也失去了其增强文化功能的属性,只单纯面向经济发展。

    对此,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措施无疑是这一局面改观的保障。

    2月15日,在云南省近期消费市场回暖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殷永林表示,云南以“一州一席宴”为基础,以民族餐饮文化为核心,结合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建设,以省级特色步行街建设为抓手,打造特色餐饮美食街区,制作“云南美食地图”,开发“滇菜美食文化之旅”,推动滇菜跨界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餐饮消费升级。

    与此同时,甘肃、广东、河南等地也开始逐步对当地的美食进行立法,进一步推动旅游和美食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