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浙江

中小微企业拔节生长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 民生周刊 》( 2023年03月06日   第 04 版)

    浙江主动将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行动纳入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联动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激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春芽破土,万物勃发。在浙江台州多家小微企业园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涌动,机器声、脚步声、招呼声交响,经济拔节向上向好趋势已经显现。

    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通常也是孕育龙头企业的“婴儿床”。

    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中小微企业是经济链条上最为活跃的群体,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活力所在。

    “及时雨”解急难

    回想起订单短缺、企业停摆的日子,鞋企负责人张天虎还心有余悸。去年,因为疫情影响,他所在的温州市三晋鞋业有限公司许多订单都泡汤了。

    对于鞋革企业而言,如果没有订单,工人就会流失,即使日后有了订单,工人也不好招了。

    工人不能解散,而每月光工资和租金支出就数十万元。“要不是巨一集团的帮助,这些日子真不知道能不能挺过来。”张天虎说,在温州市鞋革协会牵线下,巨一集团调剂给三晋鞋业一部分订单。

    这笔订单对于陷入空窗期的张天虎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作为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会长,潘建中对疫情期间中小鞋企的生存困境感同身受。在他看来,只有整个行业向好,上下游产业链健康完整,身处其中的每个企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年,鞋革协会要求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携手共创、共享、共赢。

    由于海外市场稳固,巨一集团拥有大量订单。在鞋革协会牵头下,巨一集团实施抱团取暖措施,第一时间共享一部分订单。潘建中坦言,作为鞋革行业协会会长,自己理应担负起责任,为大家解决困难。

    去年疫情期间,巨一集团与同行10多家企业分享订单,产量达100多万双,金额达5000多万元。除了提供订单,还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这样既能保证自身产品质量,又能带动行业企业用产品创新赢得新市场。

    除了缓解中小企业缺乏订单的燃眉之急,鞋革协会考虑更多的是,聚焦产业未来发展,给中小企业搭建平台,创造更多发展可能。

    抱团打通供应链,已经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杠杆和突破行业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家企业开订货会,可能吸引不了全国的客商前来订货,但100家优秀企业抱团开发布会,就可能引领行业潮流,成为价值高地。

    在温州,这几年一些有规模的鞋企遇到订单太多、不能按时交货的情况,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都会从中牵线,通过将部分订单转交其他企业保质保量生产,实现接单鞋企、生产鞋企和客商共赢。

    多站在中小微企业的角度去思考,效果总不会差。近几年,浙江通过聚势赋能破解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订单问题,可以说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组合拳提质量

    “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这是台州对民营企业一以贯之的态度。

    浙江迅猛龙户外用品有限公司以往主要按照客户订单的样衣进行加工制作,自主品牌效应不明显。

    得益于台州市三门县职能部门的帮助,2022年,迅猛龙公司结合市场需求调研和客户委托,逐步开展冲锋衣产品设计开发,企业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达到20%。

    迅猛龙公司负责人赖晓峰介绍,去年7月,公司顺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证书,在质量提升方面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椅业是湖州市安吉县的支柱产业,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这一产业在集聚发展的同时,管理体系基础薄弱、标准体系缺失、外贸依存度过高、边贸风险大等突出问题困扰着大多数小微企业。

    为此,安吉县市场监管局主动引入专业质量认证机构,针对性开展“一企一档一提升”保姆式服务,为企业降本提质、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在中国螺杆之乡舟山金塘,围绕量大面广的小微螺杆企业,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同样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导入企业为重点,加强各级政府质量奖和“品字标”品牌企业培育,落实专人做好定期指导和帮扶。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一直以来,浙江主动将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行动纳入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联动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激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去年,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聚焦126个特色产业,对一万余家小微企业开展了“一业一策一企一档一提升”质量认证提升行动。

    为掌握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进度,及时调整策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坚持数字赋能,在“浙江质量在线”平台开设小微企业质量提升专区,为小微主体精准画像。

    开展的“百名博士进厂入企”活动,为小微企业实施个性化技术指导,帮助其开展质量基础培训、内审员培训等,推动了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得益于质量提升组合拳,越来越多小微企业质量意识提升、管理制度规范完善、工艺流程持续优化,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护身符”利长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1月16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作出了最好诠释。

    首次写入条例的“服务券”举措,明确了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发放服务券等方式,对购买市场化服务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支持。

    企业只要拿着一张“服务券”,就能到相应的服务机构购买创业辅导、数字化应用、质量认证、市场开拓等各种领域的服务产品。

    位于嘉兴海盐的浙江华帅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曾用服务券邀请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专家,为公司进行了信息化应用的咨询诊断。

    服务券打通了对接专业服务机构的渠道,让小微企业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而民营经济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截至去年11月底,浙江中小微企业数已达298.88万家,位列全国第三,占到全省企业总数的99%。

    多年来,浙江竭力为民营经济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从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法律条例可以看出,浙江从制度上支持民营经济的创新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06年,浙江就制定实施《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10余年间护航众多中小企业发展。2020年1月,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省级层面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全国民营经济先发地台州,民企占比达99.5%。2020年,台州开全国先河,颁布实施《台州市企业信用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固化惠企政策、激励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发展。

    敢为天下先的温州,率先制定实施《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用制度巩固破解民企经营模式创新与产业升级、技术变革等现实问题的经验,为全国提供借鉴。

    2020年以来,浙江审议通过10余部与民营经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构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力支撑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浙江的企业中,微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占比接近85%。微型企业占比大且抗风险能力较弱,立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最能够彰显决心。

    此次浙江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较2006年增加了一个“微”字,却惠及了万千微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