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民生周刊 2023年01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应给大学生设语用能力门槛

作者 郑智维(本刊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2023年01月02日   第 03 版)

    语用能力是各行业各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拥有要言不烦的口语能力和生动娴熟的文字写作能力一定是人生及职场的加分项。

    母语写作与表达能力,又称语用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追求更好生活,拥有良好事业前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语用能力强,从事何种工作,前途都不会太差;相反,如果提笔不能清晰为文,张口不能准确表达,生活工作也会受到影响。

    作为大学生,熟练运用母语写作及口头表达,应是最起码的要求。然而,不少大学生,尽管在专业知识上有“不俗”的表现,但在语用能力上却显得“力不从心”。

    常常看到大学老师吐槽:在修改研究生论文时,更多是做语言文字校对的活儿。改过一稿,几乎全是字词和文法方面的修订。也有用人单位抱怨,有些学生写个实习报告,不仅错字连篇,而且语句不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强调,学生应具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高校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专门发文重视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可见问题已有普遍性。

    作为一项基本技能,语用能力并不高深,但要学好用好也不容易。从牙牙学语那一天起,我们就耳濡目染,跟着父母学习使用母语。从小学开始,汉字书写、口语表达、书面写作、诗文赏析等就是语文课的重点。初中毕业就应熟练掌握句法、文法、修辞等语用基本规则,高中则应该全部掌握记叙、议论、说明等文体写作。到了大学,应该是进一步精进语用能力了。

    学好任何一门专业知识,前提是对有关概念的准确理解,是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而这都离不开语用能力。试想,如果对基本的概念都不能很好理解、表述,何谈学好专业知识?

    大学生语用能力不及格,原因何在?一方面,与个人重视程度有关。一些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热衷于去考技能证书,在他们的认知中,语用能力的直接用处好像不大,不愿花费时间与精力去琢磨。另一方面,电脑、手机替代了纸笔,改变了过去靠记日记表达感情,写书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习惯。键盘化写作及碎片化表达,让不少人困在手不能写,口不善言的处境。提笔忘字已成普遍现象,而写作或表达更是堪忧。

    教育部、国家语委文件提出“一种能力两种意识”要求,旨在唤醒、推动年轻一代切实提高个人语用能力,用意深远。

    从社会需求来看,语用能力是各行业各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拥有要言不烦的口语能力和生动娴熟的文字写作能力一定是人生及职场的加分项。

    笔者认为,要解决大学生语用能力差的问题,除了初高中要加大母语运用能力培养外,大学录取新生也要像国外一些名牌大学那样,设立语用能力入学门槛和最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