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民生周刊 2022年11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让更多院士成为科普“顶流”

作者 韩鑫(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2022年11月07日   第 03 版)

    院士投身短视频,不仅是一次对科普传播方式的顺应,背后更体现了一场科普传播理念的变革。

    最年轻的79岁,最年长的90岁,当两院院士们活跃在短视频平台做科学普及,尖端科技知识邂逅新型表达方式,二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前不久,中国科协联合抖音推出一档知识栏目《院士开讲》,数十位院士现身说法,从载人航天到能源转型,从人工智能到通信技术,他们针对热点话题的知识分享不仅吸引了数千万人次观看,更让科学家借助网络平台投身知识普及成为一种新风尚。

    数据显示,近年来,通过微博、网络、微信等新形式传播的科学信息已占到80%以上。在网络空间已成为科普工作重要阵地的当下,专家院士主动“下场”,让科技真正“破圈”,把科普做到“出圈”,既顺应了科普传播趋势,也壮大了网络科普队伍。

    院士投身短视频,不仅是一次对科普传播方式的顺应,背后更体现了一场科普传播理念的变革。摒弃了过去自上而下的灌输式说教,而是立足平等视角,从日常生活着眼,将科学知识“压低”身位分享给普罗大众,让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借助年轻人喜好的形式得到传播,无疑提供了一种互联网时代科学普及的正确打开方式。与此同时,在科学知识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其中潜藏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逻辑,更成为提升公众认知能力的助推器。无论是直面农业尚未真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问题,还是正视5G大规模应用仍有空间的产业现实,不少年轻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在与院士们的火热交流中,稚气与成熟相映成趣,激荡出别样的气象。

    更加专业硬核的内容注入,也能更好清朗网络科普生态。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的伪科学、反科学信息,既要及时澄清、精准打击,也要源源不断产出更多科学性、有价值、正能量的权威内容,以“良币”驱逐“劣币”,让科学跑赢谣言,使新兴媒介真正转变为知识普及的一把利器。

    网络科普时代,高质量的内容是稀缺资源,科学精神的传承同样难能可贵。回顾那些公开课中院士们的精彩讲述,无一不闪耀着光荣与梦想:为攻克“长征”火箭技术难题,龙乐豪院士曾“一夜白头”,卧薪尝胆多年,终于创造发射纪录;为满足国家需要,杜祥琬院士两度转变研究领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对年轻一代而言,科普不仅是窥探世界奥秘的窗口,更是指引成长之路的明灯,院士们在科技自立之路上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或许就会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一粒种子,滋养他们茁壮成长、奋发图强。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普传播方式不断更迭,但人民群众对提升科学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始终未变。从《院士开讲》到《科学家讲科学》再到《科学公开课》,近年来,越来越多由专家院士领衔的知识节目上线网络平台,奏响科学普及的最强音,我们期待,这股新风尚掀起的科普热潮能经久不息,让更多院士成为“科普”顶流,让更多人浸润在良好科普氛围中,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