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十年民生足迹

民生周刊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肖三哥的“操心事儿”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唐晓彤 《 民生周刊 》( 2022年10月10日   第 03 版)

    对食品安全的苛刻和执着,就会牺牲“一些利润”,“舍”与“得”中检验着餐饮行业经营者的诚信和良心。

    “只要商家为了追求自我利益,做以次充好这类事情,最后坑的一定是自己。”肖三哥一边招呼客人一边说。作为餐饮业资深从业者,他时常给员工们这样的忠告。

    肖三哥,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常营人,也是常营地区第一家涮肉店—常赢三兄弟的掌舵人。熬过了餐饮店难逃的“三年之痒”,他的店在北京扎根儿,在全国发展,走过22个年头,如今有了响当当的名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加码。在不断强化的政策引导和食品安全意识下,肖三哥和他的品牌在市场大潮中激流勇进,对于“食品安全”,他始终心存敬畏。

    过去10年,肖三哥经常拿“操心”二字来描述自己的工作。操心的不单单是事情繁杂,操心更是他对食品安全的上心和用心。

    10年间,肖三哥每天围着后厨转,围着客人转,他一个人的经历,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透视着10年的时代巨变。

    有底气拒绝

    “呦!老哥来了啊!快,里面请!”

    走进常赢三兄弟涮肉店,先扑面而来的不是热腾腾的牛羊肉香,而是一声声来自街坊乡邻的老顾客和老板肖三哥的问候。

    如今,在品牌林立的餐饮业,这种顾客与老板间熟络招呼的场面并不多见,这不仅需要客源的稳定,更需要顾客对餐馆的信任。

    这份信任是一种吃得放心、吃得舒心的心态体现,也体现一家品牌对待食材和服务的态度。肖三哥永远将食品安全放在餐饮店经营的第一位。

    “食品安全问题很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肖三哥坦言,自己本是一个北京“的哥”,2000年开始,他投身餐饮业,从一家小小的烧烤店干起,做成如今在全国拥有15家连锁店的民营涮肉品牌,凭借的正是这份对食品安全从不马虎的细致和谨慎。

    肖三哥说,直到如今,店里所有食材的采购必须他亲力亲为,牛羊肉必须他亲自来挑选,这个事情对谁也不放权。

    从农田到餐桌,原材料是食品安全的第一环节。对于一家涮肉店来说,牛羊肉便是这至关重要的第一环节。在肖三哥看来,保证原材料的品质,要从原产地入手。

    他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全国寻找适宜的牧场,在一趟趟寻访之旅中,坚定了对任何瘦肉精等添加剂说“不”的决心。

    “我也好奇地问过牧民,饲养时真的不用添加剂吗?牧民说漫山遍野都是‘饲料’,何必再花钱买。我也是那时才真正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最根本的食物链,牛羊吃草,把肉贡献给老百姓。”肖三哥说。

    即便拥有原生态的食物链供应,也挡不住问题肉在市场上流通。肖三哥感慨:“2021年央视曝光的河北青县养羊添加瘦肉精,虽然没投放到北京市场,但是当地的产业链全完了,尤其是连锁企业。”

    事实上,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国家近些年也不断修订相关法律进行规范。2014年12月24日,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正式发布,对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精等2314种、16大类食品,23个功能类别进行详细规定。

    “我这儿就是货真价实,我要对得起来我这儿的顾客。”这是肖三哥对食品安全的坚持,也是保持经营多年顾客络绎不绝的法宝。

    过去10年,肖三哥紧跟时代发展,仔细研读政策,精心制作食材,谈及10年间的变化,肖三哥说,是对添加剂说“不”更有底气了。

    “15分钟巡视”

    对于餐饮品牌来说,食品安全的可靠性往往在店面的深处—后厨。

    近年来,远离人群视线焦点的后厨,频现食品安全问题,“明厨亮灶”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餐饮业的管理要求。同时,国家在立法层面也开始对后厨管理进行规范。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内容涉及食品处理、清洁操作、餐用具保洁以及外卖配送等餐饮服务各个环节的标准和基本规范。

    肖三哥说,他从业至今基本“长”在后厨,“15分钟巡视”也成了他雷打不动的铁律。

    “从前,饭馆的玻璃上都写着‘民以食为天,食以节为先。空调开放,明厨料理’十几个大字,那个时候就开始注意食品安全了,只是没有现在这么细化。”谈及后厨的安全管理,肖三哥一边指着自己脚上的白鞋,一边自豪地说,“所有老顾客都知道,我永远只穿白鞋。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证明厨房是否干净。如果地上有油污,穿白鞋你自己都会担心。所以,不仅我自己穿,我还要求管理层也必须穿白鞋。”

    在肖三哥的店,后厨管理有两大关键词,“白鞋”是其中之一,是成果检验是否合格的标准。另一个关键词同样重要,可看作成果实施措施,即“15分钟巡视”。

    “我们每隔15分钟必须进厨房,并不是为了盯着谁干活,是为了盯着出品质量。”肖三哥说,这是他给团队定的规矩,也是慢慢摸索出来的经验。“我脑子里就像有个闹钟,每隔15分钟就会去厨房转一圈,检查一下哪里有问题,然后再去前厅提供服务。”

    琐碎却又细致的工作,非得一个时常“操心”的管理者。肖三哥正是凭借着自己对食品安全的坚守,在严格的食品抽检面前,成为顾客最放心的存在。

    “食药所的人来我这儿取样,也都说就我这儿踏实,爱选什么选什么,产品永远是合格的。”肖三哥自豪地说。

    “舍得”智慧

    早8点起床备货,晚12点闭店休息,在日复一日的经营工作中,肖三哥辛劳中透着严谨。肖三哥将一家开在普通居民区的涮肉店,做成了有口皆碑的连锁品牌。

    如今,在宅经济的消费趋势下,肖三哥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商业版图,不管生意做多大,食品安全对于她来说永远是重中之重。

    “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个熟食加工厂,有老北京羊蝎子、酱牛肉之类的预制菜。厂家曾跟我沟通,为了延长食物保存,多少里面都会有一些添加剂。这也是为什么肉罐头吃起来总会有一种胶感。这对我来说,当然是不行的。”说到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肖三哥义正词严地说。

    对食品安全的苛刻和执着,就会牺牲“一些利润”,“舍”与“得”中检验着餐饮行业经营者的诚信和良心。

    肖三哥说:“厂家又跟我说,如果为了保证口感,不放添加剂,就只能做冷冻的,全程都需要冷冻保存,成本也会提高很多。”

    为了让大江南北的顾客吃上最纯粹、最安全的味道,让顾客在家也能吃上同店里一样的美味,10年来,肖三哥不惜投入,不断提升、完善原有的冷链配送体系。

    如今,多数人将品牌做大后,便有了准备歇一歇的念头儿。但对肖三哥来说,从选肉的标准、存放肉食的冷冻柜的使用、碗筷的消毒等,方方面面都要亲力亲为,他会亲自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更要培养起他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想要发展下去,就不能弄虚作假。顾客也越来越明白哪儿好哪儿坏。”肖三哥说。

    随着“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于2015年5月首次提出,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近些年,“四个最严”始终贯彻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为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建立了良性管理机制。

    过去10年,不管南甜北咸,还是东辣西酸,作为千千万万餐饮业从业者的一个缩影,肖三哥和自己的员工仍在为更多顾客创造美味。

    过去10年,食品安全在一个餐饮从业者身上细化为日日夜夜的柴米油盐,金杯银杯和食客口碑的背后是一个餐饮店主从始至终的艰辛和执念,是用良心坚守着食品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