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笔记

民生周刊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织密网络,民生保障质量逐年提高

□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2022年10月10日   第 01 版)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走进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同乡亲们商量脱贫致富之策。

    在阜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指明方向。

    当年12月18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内容。

    扶贫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注重扶贫对象和扶贫举措精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首先组织大量工作人员走村入户,按相关标准仔细核对,精准识别出贫困户。紧随其后是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以发展产业为主出台帮扶举措,加大财政投入……

    此后,无论是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还是1500公里外的十八洞村,都在渐渐发生变化,积水成渊,汇聚十年巨变。

    顾家台村由穷山沟、土坯房、乱石滩,变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980元,到2021年达到19153元。骆驼湾村同样如此,人均年收入由900多元增长到17480元。

    武陵山深处的十八洞村,曾经交通极其不便,山多地少,没有合适的产业,村民外出务工则因为没有技术,也大多入不敷出,一年到头,有些甚至连回家车费都发愁。多年来,十八洞村村民几乎穷尽所有努力,但始终未能走出贫困。

    而过去10年,十八洞村交通明显改善,苗寨翻新,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最让村民高兴的是,村里有了致富产业,形成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5个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201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而2013年村人均收入仅1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上述3个曾经的特困村,都在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发生在这3座村庄的蝶变是我国贫困村精准脱贫、走向乡村振兴的缩影。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我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全球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脱贫攻坚之外,过去10年,我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多个方面持续用力,成效显著。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围绕破解入园难,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确保“有园上”;围绕破解入园贵,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实现上得起;围绕破解小学化,坚持学前教育内涵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推进,力保“上好园”。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21年,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增长逾6倍,全国幼儿园数量增加超七成,八成左右的新增幼儿园集中在中西部,近九成在园幼儿享受到了普惠性学前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收入是民生之源。我国不断完善机制,把收入蛋糕做大切好,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居民收入10年实现翻番,且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看病难、看病贵,曾经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医保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医药价格逐步回归合理水平,越来越多的常用药、救命药纳入医保目录,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百姓的急难愁盼所在,亟待解决。10年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逐渐形成。

    住有所居,让亿万百姓圆安居梦。这10年是我国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10年,同时也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房地产市场规范程度不断提高的10年。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动摇,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弱有所扶是公平正义的体现,传统美德的弘扬,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了民生短板。社会救助围绕“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开拓创新,实现了重大制度突破。10年来,我国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民生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1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显著增多。此外,“四个最严”筑牢食品安全屏障,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服务、销售等全过程监管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过去10年,一串串亮丽闪光的数字,记录10年民生巨变。数据虽无言,却最具说服力,亮眼的数据,充分彰显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们国家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将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在今后5年,奋力实现新的民生目标,民生建设必定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