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民生周刊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光辉的道路 不朽的丰碑

□ 耿显榜 余地青 《 民生周刊 》( 2022年09月26日   第 11 版)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是大别山区最早出现的第一块红色区域,在柴山保改编的红十一军三十一师是大别山区的第一支红军部队。这里高举“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用武装斗争开辟根据地,用土地革命支持武装斗争,用建立革命政权确保工农兵当家作主,在这块东西南北纵横40华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奇迹,为最终形成鄂豫边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及成立红四方面军创造了前提和基础。

    尽管柴山保革命根据地连同它的地名已成为历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的首创精神和历史价值不可磨灭,更值得重新研究与大力传扬。

    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光辉历史与荣耀

    柴山保地处大别山腹地西南角,历史上属于光山县的一个“保”级行政区域,因其土地肥美、草木繁茂,故称柴山保(现属新县管辖,更名为陈店乡)。

    柴山保是革命的策源地。为谋求柴山保人民的翻身解放,1923至1926年,一批从本土和近邻求学归来的共产党人王志仁、曹学楷、戴季英、吴焕先、徐朋人等,开始在柴山保区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地下党员,建立党的组织,使革命的干柴在黄麻起义中燃烧起熊熊烈火。特别是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进驻柴山保后,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极大地焕发出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当时的柴山保区只有1.5万人口,有5500多人投身革命洪流,有2800余名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

    柴山保是革命英烈的长眠之所。从黄麻起义走向柴山保,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血肉之躯铺就的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在柴山保,最早牺牲的领导人是王湾村的王志仁。王志仁是新县第一个共产党员,也是鄂豫皖边牺牲的第一位县委书记。与柴山保只有一山之隔的箭厂河乡四角曹门进步青年吴焕先,与王志仁是同乡同学。他不仅是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而且是鄂豫皖和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牺牲,是党和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损失。

    在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牺牲的最高领导人是吴光浩。吴光浩毕业于黄埔军校,从1927年11月至1929年5月,他相继担任黄麻起义副总指挥、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兼师长,是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也是红四方面军的第一位殒帅。

    在柴山保革命根据地,还有3位被徐向前誉为“土马克思主义者”的党和红军中的主要领导人。他们分别是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兼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曹学楷、中共鄂豫边特委书记徐朋人。他们因反对红军脱离根据地去攻打大城市的瞎指挥,以及发表与王明、张国焘观点相左的言论,屡遭降职处分,最后都在“肃反”运动中惨遭杀害。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的故乡。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来到柴山保后,成功发动“白沙关万人暴动”,并连续粉碎国民党军队对红区的多次“进剿”和“会剿”,使红军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大大提升,人民群众参加红军的热情十分高涨。红三十一师从初到柴山保时的70多人、30条枪,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已发展到700多人枪,不仅拓展出鄂豫两省边界100多里的红色区域,而且有力地推动和支持了豫东南和皖西的革命斗争。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是锻造将军的熔炉。柴山保的红土地,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它使许多放牛娃、学徒工等在这座大熔炉里经受战火的锻造,不仅成为能征惯战、叱咤风云的战将,而且成为诞生新中国的英雄。据统计,从柴山保本土走出的开国将军有:李德生、吴华夺、王才贵、张百春、鲁加汉、程世清。从柴山保革命根据地走出的将帅有:徐向前元帅,徐海东、王树声大将,陈再道、许世友、陈锡联、周纯全等数十位上将,詹才芳、张池明、吴先恩、倪志亮、秦基伟、郑维山、范朝利、杜义德、钱均等20余名中将。此外,还有30位少将和数十名大校出自柴山保革命根据地。

    柴山保是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柴山保是一处神奇的土地,也是一方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水土。它招揽八方英才、汇聚各方志士,在柴山保这块热土上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据有关资料统计,最先跟随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到达柴山保的领导人有38位,曾经战斗生活在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领导骨干有56人,知名人士多达86人。其中,诞生了两位国家主席、两位党中央副主席和数十位副国级及省部级领导干部。

    大别山区第一块红色区域

    1927年11月,由中共黄麻特委领导的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边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失败后,鄂东军副总指挥吴光浩率72人枪到木兰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几个月的流动游击作战中,第七军领导人深刻认识到,要对付强大敌人,必须建立一个稳固的落脚点作为依托,单凭流动游击,是不可能坚持长期武装斗争的。

    为此,1928年5月,中共鄂东特委和第七军领导人在鄂豫边界的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在鄂豫两省三县边界地段,俗称为“三不管之地”的柴山保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工农武装割据。

    1928年6月初,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队伍开到柴山保的方洼、河南湾、毛家楼一带,军部驻扎在河南湾的水口寺。在这里,他们通过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武装斗争,深入推进土地革命,不断拓展红色区域,使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发展得风生水起,形成威震大别山、影响全国的大气候。

    大别山区第一支红军部队

    1928年7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为了加强军队和地方组织建设,巩固和扩大割据地区,在柴山保的尹家咀召开会议。会上根据中央要求和上级指示,宣布改编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全军约130人,分编为四个大队(对外称团)。

    随后,成立两个特务队,专门担负在敌占区侦察、筹款和镇压反革命等任务。到11月间,成立师政治部,陈定候任主任。不久,李先念、徐海东带着各自组建的农民自卫军扩编进红三十一师,又成立第五大队。这次军队的改编,标志着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有了一支正规的红军队伍,这也是大别山区第一支红军队伍。

    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历了由过渡形式的革命政权─农民委员会,到苏维埃政府的转变。

    1929年农历八月,正值桂花飘香的时节,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正式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程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柴山保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欢庆革命胜利,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演唱了很多革命歌曲。其中,《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响彻全国的著名歌曲,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

    掀起“学习井冈山,打通大别山”热潮

    1928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巡视员曹壮父来到柴山保后,实地考察了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多项工作,高度赞扬这里“是鄂豫边区最好的苏维埃区域”,并风趣地说:“南有井冈山,北有大别山。”

    为听取中央巡视员的意见和指示,鄂东特委在柴山保郭庄召开由特委委员、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和红三十一师连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曹壮父传达党的六大会议精神,详细介绍了毛泽东创建井冈山的斗争经验,并提出“学习井冈山,贯通大别山”的要求,使与会的党政军领导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和胆识,提出并积极实施了“自西而东,逐段割据,让鄂、豫、皖三省连成一片”的战略构想。

    为此,吴光浩军长不惜以身犯险,亲临商南领导商南起义,不幸的是,在途经罗田腾家堡时,遭反动民团夏风池的伏击,力战牺牲。根据鄂东特委的请求,一个月后,中央派来黄埔一期生徐向前接替吴光浩的工作,从而诞生出红四方面军的一位开国元勋。

    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全面建设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国度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最大的困难不是兵员不足问题,而是军事指挥人员的斗争艺术与士兵的军政素质问题,特别是经济给养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多措并举,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全面建设。

    第一,从教育抓起,从娃娃和士兵抓起,在各村和部队基层普遍成立扫盲班、识字班。学习时间放在农闲、夜晚和战斗间隙,教员、学习场所及用具,由当地政府解决。同时,创办了列宁小学。

    第二,创办新型党务干部学校。1929年2月下旬,中共豫东南特委与鄂东北特委共同在柴山保南胡家创办了一所新型党务干部学校,即“特委党务干部学校”。这所干校是现今党校的前身,可以说是河南省委第一所党校。干校共举办过3期,每期学员多达40余人。

    第三,白手起家,创办军工企业。1928年冬,在柴山保胡子石龙佛寺建立了一所简易的被服厂,使官兵们穿上了自制的灰色军服。1930年1月,在柴山保佛尔寺创办兵工厂,由初建时期的修械所,发展到60多人的枪支弹药制造厂。还建有“列宁号”飞机维修厂和后方医院。

    此外,重农倡商,因地制宜发展边区经济。驻扎在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红三十一师,既是一支战斗队、工作队,也是一支生产队。他们一手拿枪保卫和拓展根据地,一手荷锄持镰帮助农民进行春耕秋播,还学会了到国统区做生意,以当地的土特产换来食盐、布匹和紧缺的军用物资,卓有成效地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纯洁党的队伍

    1929年11月20日,根据中央指示,在柴山保胡子石召开了中共鄂豫边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鄂豫边特委,徐朋人为书记,王平章为组织部长,徐宝珊为宣传部长。徐向前、王平章、詹才芳、周纯全等9人为委员。

    大会通过了政治、组织、军事、苏维埃和群众工作等9个决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鲜明地提出“建设布尔什维克的党”的任务,并且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作出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决定。

    由于此次会议比毛泽东主持的著名的古田会议早开一个多月,故很多研究柴山保革命史的专家学者无不暗暗称奇,赞扬这是一次无独有偶、“心有灵犀”的“小古田会议”。

    “柴山保”这个响亮名字虽逝犹存、历久弥新

    从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大朱家宣告成立起,鄂豫边的两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都是在柴山保境内举行。

    1947年12月30日,经扶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柴山保王湾召开。会上,根据刘伯承司令员的提议,与会的500余名代表一致通过改经扶县为新县。自此,“新县”这个崭新的名称、划时代的县名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

    而柴山保在完成自己的重大使命后却功成身退、黯然消逝。尽管如此,柴山保这个响亮的名字仍然深种在大别山人的心目中,并将成为子孙后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圣地。

    (耿显榜,河南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原调研员、河南党建学会委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