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民生周刊 2022年09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老人也是人才,公共服务要拥抱新变化

作者 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2022年09月12日   第 03 版)

    或许,用不了多少年,我们身边的“老同事”或许会越来越多,我们也应该越来越适应与“银发同事”和谐共处。

    中国老年人才网8月24日正式上线,这标志着我国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启动建设。中国老年人才网挂出了总计81个岗位,岗位都在北京,包括养老机构院长、养老销售、医务社工、护士、养老客服等,工资水平集中在3000~30000元不等。

    与以往多侧重养老、养生有所不同,新上线的中国老年人才网更关注怎样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聚焦涉老年相关人才政策、招聘信息等内容,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变化,此举也意味着,老年人才再就业开始被正视,应对老龄化就该未雨绸缪。

    尽管目前网站上涉及老年人才的岗位还很有限,职业选择范围也不是很大,更多集聚在服务类行业,但这不打紧,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头,相信接下来的运转会越来越顺畅,老年人才再就业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

    老年人才“退而不休”,继续做事,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一直以来,有很多年过60岁的老年人仍坚持劳作,他们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也五花八门。

    尤其在城市,以往舆论只强调如何养老,如何从这一群体中培育养老产业,发展“银发经济”,殊不知,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本身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方面,不少老年人仍有工作的意愿和能力。目前中国执行的退休年龄一般是男干部及职工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但在不少地方,这一年龄早已被提前到男52岁、女50岁,一般人在这个年龄,身体尚好,且孩子都大了,牵挂也少,恰恰可以专心做事情。

    这个年龄的老年人,更愿意生活在人群中。此前有报道称,不少退休了仍出来做保安、保洁等工作的老人,出于生计考量的很少,更多的人是害怕闲下来身体心理不得劲。

    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层面看,一些岗位确实也需要人,劳动强度不是很大,技术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尽职尽责就好,这也为老年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从宏观看,老龄化加剧了劳动力供给的压力。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距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仅一步之遥。统计显示,全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共有149个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这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来源将发生重大变化,或许,用不了多少年,我们身边的“老同事”就会越来越多,我们也应该越来越适应与“银发同事”和谐共处。

    也因此,当下需要做的,一是从制度层面开始做相关的规划设计,切实保障老年人才的合法权益,在涉及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争议、休息权等诸多方面,兜牢底线,编织好保护体系。

    再就是做好信息服务,像中国老年人才网这样的择业平台,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对接好需求与供给,完善各项服务。

    而从社会方面看,也要尽快转变观念,习惯新变化,拥抱新变化。这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面对老龄化社会所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