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民生周刊 2022年09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面对灾情,要爱心更要理性

作者 郭鹏(本刊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2022年09月12日   第 03 版)

    从地震救灾的实际情况来看,公众献爱心,需要理性,讲究方法。毕竟,灾害救援是一个专业活,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不能只凭热情盲目为之。

    四川泸定地震自发生以来,就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近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微信公众号“健康甘孜官微”发布的《甘孜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公告(第23号)》显示,为确保受灾群众和参与救援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泸定县、海螺沟全域实施临时管控,人员和车辆“只出不进”,暂不接受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抢险救灾。

    消息一发出,一些人表示颇感“意外”,对于来自社会的爱心、救助,难道要拒绝?

    当然不是,这样的判断和猜测大可不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乐善好施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每每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总有无数普通公众伸出援助之手,也有众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慷慨解囊。

    仅从这次地震来看,据官方通报,震后20个小时内,6000多人的各类救援力量、8000余名志愿者,包括多架大型无人机在内的各种设备集结震区,全力以赴抢救生命。

    当地相关部门也表示,目前,因为国家消防方面的救援力量已经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救援的社会力量已趋于饱和,再结合疫情防控等相关因素,所以才“暂不接受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抢险救灾”。

    而“暂不接受”的背后,更应看到的是政府层面的应急管理能力愈加成熟、完善。“飞夺泸定桥式救援”一再上演;4岁男孩乘溜索被顺利救出,并安慰妈妈“我不怕”;网络热传的“幼儿园教科书式避险”……在大灾面前,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所折射出的是我国应急能力提升最有力的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层面,成立了应急管理部,火灾扑救、防汛抗旱、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救灾和物资保障等都有专门部门统筹管理;在社会层面,火灾、地震等防灾避险演习成为学校、机关、企业的必修课,防灾减灾活动在全社会持续深入;在技术层面,科技和信息化为防灾减灾注入了力量……

    而在公众层面,近年来,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到舟曲特大泥石流等,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量志愿者主动奔赴灾区。这次四川泸定地震,我们也再次看到了这一幕幕感人的景象。

    然而,从地震救灾的实际情况来看,公众献爱心需要理性,讲究方法。毕竟,灾害救援是一个专业活,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不能只凭热情盲目为之。

    比如,除了可能加剧灾区交通堵塞外,有的志愿者因未受过专业训练,结果因盲目行动,或体力不支,本想为灾区贡献点力气,自己反成了灾区救助的对象,分散了救援力量。

    所以,参与抗震救灾,并不一定非得身临其境,在灾区之外,我们同样可以用其他方式参与,比如捐款捐物。

    灾情面前,公众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都可以为灾区献出爱心。即使只是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也是对前线救灾的一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