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全面“升级”,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健康、农业生产与劳作将贯穿广大青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
劳动课对青少年劳动教育发挥着正向引导作用,也是培养孩子们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力求将这门人生必修课上好、教活。
然而,仍有不少家长反映,学校虽然开了劳动课,但通过观察,孩子回家后,劳动意识并未明显增强,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大人劳动成果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前几天,一位爸爸在亲友微信群里吐槽:女儿开学就上初中了,内衣内裤还要丢给妈妈洗,而且明确要求不能机洗,只能手洗。爸爸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但得到女儿的回应是:“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不是做家务!”女儿的话,瞬间让爸爸脾气全无。
“啥也不会干,以后嫁人都是个问题。”这位爸爸说,他记得以前在农村老家,男方在和女方定亲前,都会托信得过的人到女方家里串门,目的是看看女孩子的闺房收拾得干不干净、家务活干得利不利落。女方也要派人看看男孩是不是勤快人、眼里有没有活、庄稼地侍弄得怎样。
家家有儿女,事事皆相似。现实生活中,像这位爸爸的境遇,许多家长也遇到过。家长们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无不举双手赞成,希望学校交还给他们一个懂事、勤快、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好孩子,端茶、倒水、擦桌子、洗衣服……样样能做、样样能行,一旦发现孩子在学校是一个样子,回家后又是另一幅样子,就觉得学校劳动教育“喊得响、教得虚、做得弱”,学生的劳动素养根本没有养成。
把学生的劳动教育做实、做细,着实考验着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加强劳动教育,岂能止于课堂?不能全都交给学校,家长不能袖手旁观,要与学校一起联动。
实践证明,在家校协同好的地方,校方先让家长明白:劳动教育不只传授给孩子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导入和习惯养成,而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尤为重要,每个家庭都应当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家风,并且通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和孩子一起,让孩子把家当作最直接、最能体现劳动价值和劳动能力的舞台,把学校劳动教育课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必修课。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家长也不能把家庭劳动教育简单化、条款化和任务化,“宝贝,你在家只负责倒垃圾就好”“儿子,咱们订个任务清单,每天你必须刷一次碗、一周至少拖一次地”,等等。时间一长,孩子要么因劳动项目单一重复,失去耐心;要么会产生压迫感,产生逆反心理。在国外,流行让孩子通过家务劳动或其他劳动方式,赚取零花钱,或给孩子配备必要的劳动工具,让孩子依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孩子的劳动意识,类似做法是值得家长们好好借鉴的。唯有给予孩子劳动必要的尊重,让他们在平等、无负担的心境下主动而为,才是劳动教育的最好的方式。
把劳动教育植入学生生活的日常,在孩子心中树立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带来快乐和美好,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人生自觉,才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
管用的劳动教育课,也许不仅仅在课堂,而在日积月累、平凡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