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民生周刊 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莫让公厕成摆设,治理懒政是关键

作者 郑智维(本刊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2022年08月15日   第 03 版)

    在各地走访时,笔者发现,一些公厕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

    紧闭的大门上贴着一张纸,或书“正在维修,暂停使用”,或写“因水电配套未齐,暂不开放”等字样,更有甚者,有些公厕建成一年多仍无法正常开放使用。公厕建得很好,可惜却成了摆设。

    作为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必备设施,城市公厕是衡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备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治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参照指标。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的原因。为推进“厕所革命”,改善如厕条件,各地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付出大量精力。不夸张地说,“厕所革命”给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随着公厕建成率、覆盖率的全面提升,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群众“内急之时,无厕可入”的尴尬。

    在“厕所革命”的推动下,很多公厕建得确实美观、实用且设计体现出人性化。

    最明显的成效是,公厕数量的增加。无论是行走在城市人口密集、商业繁华的路段,还是较为偏僻的城区,处处能看到公厕的身影。

    除了数量增加外,建筑设计、建设的定位也较高。白墙红瓦,不锈钢扶手,还专门设有残疾人厕所、第三卫生间……某些程度上来说,公厕的形象也体现出一座城市管理者的审美。

    遗憾的是,一些公厕却中看不中用。建设公厕,目的就是“与人方便”,如果眼看着公厕就在眼前却用不了,群众就难免“发牢骚”。

    有人曾编成段子来调侃:“急着方便行匆匆,看见公厕难轻松。门窗紧闭成摆设,只是用来把样充?公厕为何不姓公?懒政心态是隐痛。若然只为己方便,便民就成一场空。”

    确实,如段子中所分析,公厕成摆设,懒政是隐痛。有公厕却不能用,显然是疏于管理,暴露出城市规划、管理的弊端和漏洞。毕竟,建设过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果不能正常使用,不仅给居民带来不便,更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作为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抑或是景区,管理者都要抓严抓实。事实上,小到公厕日常管理、维护,路上井盖丢失等,城市管理中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受阻的问题,无不与懒政有关。

    莫让公厕成摆设,治理懒政是关键。若是前期设计缺陷的问题,就该尽快整改调整,投入使用。而对那些已经建成的厕所,则应加强管理和监管,坚决防止和杜绝厕所无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从而避免浪费公共资源。

    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公厕绝不能一建了之。要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城市生活之便,让“厕所革命”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便民的满意工程。和前期的设计、建设相比,厕所的后期管理,群众的使用感受,同样重要。正所谓,“人有三急”,一旦内急,可真是“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