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民生周刊 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野生”景点安全责任只能自负吗?

作者 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2022年08月15日   第 03 版)

    近日,成都彭州龙漕沟山洪灾害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披露,龙漕沟地处大山深处,高山雪水蜿蜒而下,流经的地方形成溪流、浅滩、瀑布、深潭,水质清澈,风景优美。因而这里也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热议的“网红”打卡地。

    洪灾事发后,有报道指出,龙漕沟并未被开发,是一个“野生”景区。由此,也引发一种思考,即“野生”景点的安全责任如何划分?游客在“野生”景区的安全只能自负吗?

    7死8伤的惨痛灾难,促使人们去认真检视这个问题。无论如何,“野生”不是失序的理由,更不是安全失责的借口。即便面临着再多的监管困境,安全不能、也不该失守。     

    就目前已经披露的信息看,当地确实履行了一定的监管责任,包括在龙漕沟一带安装护栏,以及在洪水来临前劝阻游客等。此前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一名志愿者声嘶力竭劝告游客离开的呼喊声,在一众欢乐的游客那里,孤独得就像一个笑话。而严密的护栏也没能拦住一拨又一拨热切的游客。

    我们相信这都是实情,这些努力也值得肯定。只是,这可以作为游客罔顾安全的表现,但却不能因此就安然地认为“我们已仁至义尽”,更不能认为“游客是自己作死”。

    事实上,正是因为当地对蜂拥而来的游客暧昧不明的态度,导致龙漕沟一带的安全隐患日益叠加。

    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通往龙漕沟的彭白公路有醒目的龙漕沟位置信息,入口处也有配套停车场等设施,当地村民还在龙漕沟附近经营餐饮、设备租赁等业务。这至少表明,当地对龙漕沟旅游热热闹闹是知情的,甚至是默许的。只不过并没有把这种知情转化为规范化的管理罢了。

    尽管这中间可能事出有因,但不论如何,一个有着巨大人流量的地质危险区,安全隐患都应被重视。毕竟,早在2015年、2017年,龙漕沟就发生过由“齐头水”造成的洪水灾害。那两次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十分惨重。

    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多个社交平台上对此地的宣传推广。而这样的操作背后,除了商业目的,也不排除某种推手。

    有报道称,在此次山洪事件中,一支名叫“游侠客”的旅行团曾组织100名团友在龙漕沟“非法景点”下河玩水,导致山洪暴发期间多名团友被困3小时,险酿大祸。目前,部分遇险团友对游侠客公司提出了正式追责诉求。

    综合这些因素,不难发现,围绕龙漕沟,实际上已形成一条或隐或显的利益链。当所有的目标都指向“欢乐的游客”时,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个边界模糊、保障脆弱的群体。而每一次公知被唤醒,几乎都要以生命为代价。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

    安全从来不是小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牵涉既广,治理自然不易。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当然守土有责,负有监管责任,而一般民众,乃至一些社交平台等,也应多一些责任意识,多一些精准提防,多一些经验分享,做到时时刻刻谨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