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足迹访民生

民生周刊 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德胜村:“坝上穷村”成历史 脱贫得胜再出发

□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2022年08月15日   第 04 版)

    8月初的坝上草原,天空澄碧,微风轻拂,正是一年最好的季节。从张北县城驱车往东10公里左右,一大片花海簇拥着一栋栋白墙黛瓦新民居,格外引人注目。

    村口墙上镌刻着德胜二字,这就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曾经有名的“坝上穷村”。

    今年65岁的叶润兵,高中毕业后先在村里担任过会计,本世纪初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里,他曾带领村民挖水井、种土豆……尽最大努力想甩掉穷帽子,但一直未能实现。

    2017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四九严寒、踏着皑皑白雪到德胜村看望贫困户,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好“精准”这盘棋,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2022年8月2日,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5年来,德胜村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手抓产业培育、一手抓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指示,打出了一套整合土地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对接市场资源的“组合拳”,培育出一个可持续脱贫致富的马铃薯种薯产业“金豆豆”,种下了一片可长期稳定增收的光伏“铁杆庄稼”,正探索前景美好、效益可观的民宿旅游产业“银窝窝”。

    2020年6月底,德胜村最后一户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从此“坝上穷村”成历史。脱贫后,德胜村巩固脱贫成果,有机衔接乡村振兴。

    “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5800元到2021年的1.93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18年的1.6万元到2021年的206万元。”说起这一串数字,叶润兵如数家珍。

    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正努力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打造坝上草原乡村振兴样板。

    种下“金豆豆”

    尽管离张北县城不远,坐拥坝上草原旅游资源,且村里有种植马铃薯种薯的传统,但直到2017年初,德胜村在小二台镇及张北县只能算中等水平,还有很多村民处于贫困线以下,413户中有212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贫困原因不一,有些因为家里有小孩上学负担重,也有些因病致贫,等等。

    徐海成家曾因妻子治胃病、女儿上大学等支出大,入不敷出,是典型的因病因学致贫。

    在徐海成的家里,习近平总书记和基层干部群众围坐一起算脱贫账。

    德胜村村史馆里,一份《张北县小二台镇徐海成家情况》详细记载了其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家庭收入和家庭支出等情况。当时,徐海成家不仅无存款,且有1万余元外债。

    “种植马铃薯原种3亩,亩产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种了15亩,每斤是5毛钱。”回想起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一笔一笔计算着收支账,徐海成仍记忆犹新。

    差价指向的是增收门路,关键是怎么把马铃薯种薯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

    德胜村与马铃薯种薯的结缘,至少可追溯到20多年前。彼时,张家口市有科研单位在德胜村设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村民刘桂荣因常年在基地打工,逐渐熟悉并掌握了种薯繁育技术。后来,她尝试自己搭棚育苗,繁育种薯。

    因为比村里种植传统作物效益要高,村里加入马铃薯种薯繁育的队伍越来越大,德胜村渐渐成为周边农民采购马铃薯种薯的基地。

    但因为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实现专业化种植,收益并不高且极不稳定。

    转折出现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得知村里在搞马铃薯种薯繁育,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将这项产业做大做强。

    “说实在话,之前也想好好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但总是瞻前顾后,生怕干不好被说三道四。”叶润兵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把准了村里发展脉络,提振了我们的信心。”

    叶润兵心里明白,前些年种一个大棚年收入一万多元,很多村民羡慕。但建一个大棚需要两万元,很多农户又负担不起,再加上市场有风险,生怕赔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叶润兵另一个身份是德胜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和村“两委”成员商量决定依托合作社建马铃薯种薯产业基地,带领群众闯新路。

    说干就干。开春以后,合作社利用村里争取的扶贫项目资金,建起280个大棚,每个占地0.6亩。未脱贫的贫困户每户免费领种一个,还剩下一些用于出租经营。

    万事开头难。有了现成的大棚,有些贫困户却打起了退堂鼓,担心种不好白费力气。村民刘桂荣不仅是技术能手,还是党员、村委会成员。关键时刻,她站了出来,不仅带头种,而且负责技术指导,村民随叫随到。

    村里还引进了专业公司,负责提供瓶苗、免费技术服务等。

    见有这么好的机会,徐海成准备大干一场。他领种了一个大棚,又从其他村民手里租了5个。

    付出总有收获。当年,徐海成实现了大丰收,家里的马铃薯种薯堆成了一座小山。马铃薯种薯一般次年春天上市,头年开市时行情不错,徐海成按那时的价格掐着指头算了算,心里乐开了花。

    可市场千变万化,瞬息万变。等到2018年春,全国各地马铃薯种薯集中上市后,市场价格却一路走低。

    本以为种出了“金豆豆”,没想到却成了堆积如山的“愁疙瘩”,徐海成心情非常沮丧。

    遭遇行情过山车,丰产却不丰收,村里的种植户深刻感受到了市场的无情。

    “得想办法帮助他们渡过这难关,否则不仅产业发展不起来,村‘两委’公信力也没有了。”叶润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完全没有了规划产业前景时的豪情,一门心思想怎么解决眼前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在张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委托引进一家种业公司,以高于生产成本收购。

    因为觉得前景不明,第二年,有些村民因此退出了,好在还有很多村民逐渐掌握了种植技术后留了下来。

    经历了那轮行情风波之后,为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德胜村引进了张北聚合农业开发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

    市场趋于稳定,本村及外村新的种植户不断加入,大棚租金也一路看涨,从1000元/棚涨到了3500元/棚。

    2018年,徐海成承包大棚共30多个,纯利润达到10万元。2019年,他租种了28个马铃薯种薯大棚,种了30亩一代薯和10亩甜菜。当年,家里添置了一台拖拉机和一辆越野车。2020年,他家纯收入近13万元……收入连年增长,生活自然越来越好。

    不只是徐海成,5年来,村里依靠“金豆豆”致富的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21年,全村种植马铃薯种薯的农户已有180户,产值超过1000万元,马铃薯种薯真正成了村民眼中的“金豆豆”。

    更让人欣慰的是,现在农户除了埋头搞种植,还不断关注市场信息,适应市场能力不断提升。

    竖好“铁杆庄稼”

    种好地里“金豆豆”的同时,地上竖起了“铁杆庄稼”。

    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坝上地区的德胜村,海拔1400米,气候干旱少雨,年均日照可达3000小时以上,太阳能资源丰富。

    2016年夏天,叶润兵听说20公里外的兴隆洼村有个“铁杆杆”能靠太阳挣钱,时任德胜村第一书记苏会彬对此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二人前往该村观摩学习。

    在光伏电站现场,国网张北县供电公司的技术人员讲述了光伏电站就是将电卖给国家电网产生收益,光伏能稳定运行20年,再加上国家出台了相应扶贫补贴政策,照此算下来,电站运营总收益将远超投资本身。

    叶润兵、苏会彬听得入神。当时村里有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压力大。村里虽然有马铃薯育种产业,但尚不成规模,其他产业不足以支撑。

    于是,两人回村后就和村“两委”成员商量,决定在村里建光伏电站。

    很快,在多方支持之下,德胜建起两个村级光伏电站,分别为100千瓦和400千瓦,两座共500千瓦的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创收60多万元。

    “驻村帮扶,我们首推的就是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河北省工信厅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黄滔说。

    采访中,黄滔指着光伏板表示,光伏板上发电,板下还可种植中药材。

    除了自建光伏电站外,德胜村积极引进企业入村建设光伏电站,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和务工获得收入。

    亿利资源集团在村里流转2600亩土地建立50兆瓦光伏电站与光伏板下种草种药为特色的农光互补项目,种植中药材620亩、苜蓿1800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每年每亩稳定收益500元,通过清扫光伏板、种植药材及苜蓿等就近打工,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

    在村民眼里,光伏电板就是“铁杆庄稼”,有了它,难有收成的“薄地”也成了“宝地”。

    昔日土坯房,今日新民居

    和坝上很多农村一样,以前,德胜村村民居住的房屋多为土坯房,为了御寒和加固房屋,村里条件稍微好点的村民会在土坯外层包上一层砖墙。村里只有一条硬化路,碰上下雨天就泥泞不堪,长筒胶靴是家家户户必备。

    无论是村庄还是老百姓的院落大多杂乱无章,垃圾遍地。再加上很多年轻人长期在外,村庄略显破败。

    产业落地之后,德胜村开始在人居环境上下功夫,决定建新村。按照当时的扶贫政策,易地搬迁按每人25平方米标准执行。但村“两委”讨论后觉得面积有点少,不利于村庄脱贫以后乡村振兴发展民宿等产业。于是,村里向上级提交申请建二层新民居,很快得到了批复。

    但是,当时村集体根本就没钱,老百姓也是如此。

    没钱怎么办?德胜村找到了一家公司合作,公司以接近成本价的方式给村民建房,节约出来的一部分宅基地由公司运营。

    据介绍,村民旧房一般按1500元每平方米折价,而新居按1800元每平方米计算。如此一来,村民可以少花钱或不花钱而住上新居。

    “天上不会掉馅饼,哪有这么好的事?”即便如此,但刚开始还是有些村民对拆旧建新抱有疑虑,将信将疑。

    “尽管做了很多工作,开始也只有80%的村民同意,另外20%的村民不同意。”叶润兵说。

    规划先行。2018年,德胜村将两个自然村拆除,建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二层小楼为主的高标准民房140套。新居客厅宽敞明亮,厨房、卫浴等一应俱全。

    眼见为实,展现在村民面前的新房让村民眼前一亮,纷纷要求尽快建新居。据悉,第二批正在施工。

    用好“银窝窝” 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今年2月3日,以“走向振兴”为主题的冬奥火炬接力在德胜村进行。已经脱贫得胜的德胜村,正阔步走向乡村振兴。

    5年来,德胜村在抓产业增收的同时,下决心抓村庄规划和建设,拆旧房、盖新房,搭戏台、建广场,并完成了水、电、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工程,联合打造出农光互补、花田草海、德胜印象、农业采摘、民宿体验等景点,村容村貌实现了大变样。

    再加上,德胜村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北京250公里,距草原天路仅15公里,距中都草原也只有30公里。每年夏天,草原天路和中都草原都是很多北京游客的目的地。

    因此,脱贫之后有机衔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德胜村集思广益,确定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作为2021年张家口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旅游产业也是小二台镇的重要抓手之一。”小二台镇党委书记武占文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发展乡村民宿,德胜村做出了有益探索。

    村里引入公司,以公司+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民宿模式打造民宿旅游示范区。

    目前,有公司租用村民30栋房子开办民宿,还有10多户村民自营。记者采访时正值张北草原旅游旺季,村里40多套民宿全部预订了出去。

    在村民眼中,发展民宿搞旅游,就是村里未来的“银窝窝”,不仅民宿本身能增加村民收入,游客来了还可以带动餐饮等产业,村里的农产品不仅有了新的销售渠道,且可以卖个好价钱。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把图景变为现实,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再次得胜。”尽管村庄变化巨大,但叶润兵深知离乡村振兴之路还远,需付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