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专业的肢体康复服务,一直是制约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山东省滨州市福利院作为小型福利机构,儿童残疾率达87.5%,对康复服务的需求极大。近些年,福利院在工资报酬、工作环境、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缺乏对康复人才的吸引力,无法满足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
2021年5月,滨州市福利院与滨州市中医医院联袂,在福利院内部增设滨州市中医医院医疗延伸点。有了专业的康复医疗团队,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康复治疗。
如今,小福利院里时常能看到孩子们在刻苦训练,也能感受到工作人员默默倾注的心血和大爱。
打通神经末梢
10岁的晨盈是唐氏综合征患儿,易激动,常随意打人。在接受康复治疗初期,治疗师被踢打、抓挠是常有的事。
为完成康复训练课,治疗师为她制定了每天一个半小时的“一对一”个训课,从稳定情绪、提高专注度开始。
经过康复训练师半年悉心照顾和安抚,晨盈情绪稳定,康复期间积极性大大提高,认知能力、行走能力及空间感都有所提高,不仅可以在辅助下上下楼梯,还能自己上下秋千。
2021年,民政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提高康复专业能力,并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其他专业康复机构、医疗机构合作,提升机构康复人员专业水平,提高儿童康复质量。
此外,《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设置有关问题的批复》允许医疗机构为满足特定需要,在本机构外设置医疗场所,用以延伸提供本机构某些医疗服务。
滨州市中医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有增设医疗延伸点的资质与名额,这是医疗延伸点设置成功的关键。
据了解,成功增设医疗延伸点,打通了福利机构康复服务的神经末梢,康复治疗师们为福利院的康复工作注入了活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关爱与帮助。
合力解大难题
对于患有痉挛型脑瘫的超超来说,关节功能训练和肌力训练是极其痛苦的。训练室内传出阵阵哭喊,是康复训练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幕。
超超今年16岁,是一名孤残儿童,此前没得到过专业且持续的肢体康复训练,肢体活动障碍极其严重,甚至无法保持坐位姿势。
经过半年持续训练,他活动起来较之前灵活了,“虽然康复训练很疼很辛苦,但身体比原来轻松,我现在可以坐着上课了。”超超高兴地说。
康复训练为超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功能上的改变,还有心情的愉悦。超超每天康复训练后,回到养护区域还要坚持爬行锻炼,他在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近年来,在滨州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滨州市残联、医保局、卫生健康委、财政局等多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指导福利院与滨州市中医医院合作。
2021年9月,滨州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滨州市福利院康复部正式挂牌运营。康复部的成立弥补了福利院肢体康复非专业化的空白,让机构内残疾儿童充分享受到了肢体康复治疗的权利,也为替代养护的困境儿童解决了康复难的问题。
为康复加个保障
晓梦今年14岁,是滨州市福利院免费替代养护的困境残疾儿童,她患有脑瘫,康复治疗不仅折磨身心,也掏空了整个家。
康复部成立后,该院第一时间与晓梦父母沟通,并协助他们向当地残联提出残疾儿童肢体康复救助申请,顺利通过审核后,晓梦成为第一批在康复部接受肢体康复治疗的孩子。
有了康复治疗师的帮助,晓梦克服了独立行走的恐惧,在不依靠辅具的状态下独立行走也不会摔倒。
在康复训练课之后,晓梦利用休息时间加练,按照治疗师纠正的姿势一步一步地走,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练。只要有一丝希望,她就不会放弃。
事实上,医疗康复延伸点的设置,可以让福利机构的儿童享受到诸多康复救助资金的支持,包括残联为适龄儿童提供的康复专项救助资金、医保报销资金、“明天计划”专项资助资金,福利机构残疾孤儿可享受到政策内的康复资金每年不少于7.2万元。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福利院建立“四位一体”合作机制,残疾儿童康复效果显著。
为确保康复效果,双方通过构建一套标准化康复治疗服务体系、打造一套精准化康复治疗方案、形成一套多元化康复治疗保障机制、建立一套两院监督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康复效果。
即便在今年滨州疫情严重、工作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康复部的训练课程也从未停止,在院全体肢体残疾儿童每日康复量达到人均两小时。
4岁的祥祥患有唐氏综合征,这段时间进步飞速。疫情期间,原来训练课上总是调皮撒娇不好好训练的他,突然之间变得懂事了。
每节训练课上,祥祥再不像以前那样因为不高兴而磨人,也不会因为别的小朋友和他抢玩具而生气、耍赖,会主动配合康复师戴好理疗器具,认真学走路。
因为认真上好每一节康复训练课,祥祥不仅走路平稳了许多,自己还学会了扶着扶手上下楼梯,由于表现好,经常得到治疗师的奖励。
用福利院工作人员的话说,现在祥祥越发像个小大人了,看到其他小朋友破坏东西,还会出手制止,学着大人的样子“啊啊啊”地教育别人,十分可爱。
(文中儿童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