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发展碳汇经济 抢占“双碳”C位

□ 中共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委书记 李勇军 《 民生周刊 》(

    林业碳汇交易是碳排放权交易中一种重要补充机制,是开展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渠道,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江西省铜鼓县以深化改革为抓手,抢抓、深挖“双碳”目标的发展机遇和经济价值,积极在林业碳汇交易上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产业、探索碳汇经济的新路子。

    去年铜鼓县被列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文明建设调研基地,今年与上海交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林业碳汇资源开发项目,在江西省率先落实碳汇开发,预计年均可实现收入4000万元。 

    坚持一个理念,凝聚思想共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铜鼓县林地面积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生态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等多项指标均居江西省第一,拥有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等多块“国字号”金招牌,完备的生态系统、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铜鼓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发展碳汇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但长期以来,老百姓都是靠砍伐木材为生,因封山育林让“靠山吃山”成为历史,守着青山不作为又只能端着“穷饭碗”,生态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历届县委班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一贯性、持续性,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2021年县乡换届以来,新一届县委领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常态化深入调研、认真研判分析的基础上,秉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写入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并提出“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大力发展碳汇经济”,并在县党委第十五届三次全会中进一步提出“抢占碳达峰碳中和先机,坚持‘减碳排’与‘增碳汇’并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这些既是践行“三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省委建设“美丽江西”、市委建设“绿色生态强市”的积极响应,更是县委立足实际,凝聚共识,坚定不移迈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步伐。当前,铜鼓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态更加优美、绿色动能加快形成,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理念进一步更新,生态资源也正在从“卖木头”到“卖指标”进行全面转型。

    健全两项机制,筑牢坚强保障

    铜鼓县从组织协调、考核奖惩等方面入手,持续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碳汇工作,推动碳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勇当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有关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意见和通知,明确“双碳”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并指定专人负责林业碳汇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研究,对碳汇工作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统筹推进。

    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高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签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按照职责分工和属地管理的办法,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年终严格考核奖惩。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追偿,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任期内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的坚决“一票否决”。

    强化三条举措,厚植生态优势

    发展碳汇经济,第一要义是保护和利用好生态。铜鼓坚持系统观念,压实各方责任,落实齐抓共管,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治山理水达到显山露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资源高质量转化,不断厚植生态这个最大优势、用好生态这笔最大财富。

    “齐心”控源头。充分利用“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这一政策红利,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非国有森林赎买改革试点,签订了全省首份天然林保护协议,提高管护补助资金到21元/亩,聘请270余名当地村民为生态护林员,全县划成306个森林资源管护网格,对全县的山头地块实现全覆盖,让森林资源“管得住、管得好”,村民不砍树也能致富。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所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全面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上马。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风尚。

    “铁心”抓整治。深入实施林长制、河(湖)长制、路(街)长制,恪守“生态、耕地、水资源”三条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生态修复攻坚战,狠抓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废气、工业和城镇污水、矿山开采、土壤环境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2021年,国考省考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居全市第一。新增人工造林6400亩,封山育林1.4万亩,退化林修复2.5万亩,查处各类违法犯罪林业案件99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99人次,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河长制”工作获水利部表彰,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全市第一。

    “潜心”转优势。充分挖掘生态价值,强化“生态+”与“+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大健康经济、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培育独特的生态文化、生态产品、生态旅游品牌。2021年,紧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笋(竹)精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引进一批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项目。成功承办“中国黄精产业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七星岭冰雪运动多次亮相央媒,研学产业爆发式增长。有机认证和转换面积达61万亩、有机认证品种达63个,发展富硒茶叶、中药材(黄精)、竹笋、优质稻等主导产业,建成富硒示范基地9个,新增茶园种植面积875亩、中药材面积8400亩,黄精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获评全国茶叶百强县、中国长寿之乡健康养生服务示范县。生态保护司法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建“江西铜鼓绿色智库研究院”。

    落实四项任务,推进碳汇交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很重要的支撑就是碳汇,这意味着碳汇在将来可能成为改变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战略资源。铜鼓最大限度利用生态优势,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与碳中和新机制新途径,更好地发挥森林碳汇功能、转化碳汇生态价值、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打造“铜鼓样板”、形成“铜鼓经验”。

    理清碳汇开发思路。积极对接了解碳汇政策最新走向,并咨询碳汇开发先进县市,参考做法、借鉴经验,不断理清开发思路,掌握开发流程。聘请中国船级社、北京林大专家普及碳汇知识,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60余人次,进一步培育和储备碳汇专业人才。先后与山东中和碳排放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交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碳汇桥公司、广州盛金瑞祥碳汇公司等多家林业碳汇领域企业进行业务咨询与合作商讨,梳理出全县可开发林业碳汇资源具体情况,通过综合考虑、实地考察、集体讨论,最终确定与上海交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林业碳汇开发合作,预计年底可实现碳汇期货交易。

    大力推进碳汇建设。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管理和技术要求,开展全县符合开发条件的林地调查,已形成基础数据库,按照当前已实施碳汇项目测算,铜鼓所有商品林产生的碳汇价值约为4000万元/年。下一步,将进一步开展全县碳汇资源基础调查,识别包括不同类型的林地、湿地等碳汇的储量、增量变化情况,掌握全县碳汇资源的分布,建立碳汇开发、保护和经营战略。结合全县造林、营林等活动,科学规划碳汇建设方向和建设重点,为未来碳中和奠定基础。按照做好碳市场建设,积极对接可能启动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工作思路,在开展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储备一批林业碳汇项目。

    深化绿色银行运行。探索组建绿色银行,采取租赁、入股、托管、赎买等形式,将全县碎片化、零星化的生态资源集中收储,形成集中连片优质的生态资源资产项目包。推广应用绿色货币,对居民参与护水治水、护林植树、社会治理、绿色出行等相关活动记录进行评判认定,将群众的绿色生活方式量化变现为真金白银。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林权抵押、商品林赎买改革等绿色银行运行机制,探索铜鼓县林权方面绿色银行建设,推进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

    积极申报碳中和试点。推进碳中和试点,建立县域范围碳排放与碳汇对口援助,将企业用能权、碳排放总量、污染排污权等行为与碳汇主体相衔接,与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结合,促进局部碳中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基于良好的生态系统、绿色产业和能源体系条件,将继续探索县域碳中和示范的路径,包括建设碳中和示范基地、开展碳汇核算等,走出一条中部生态县新型发展之路,争创“碳中和先行区”。

发展碳汇经济 抢占“双碳”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