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普通人的家书有个“家”

□ 《民生周刊》记者 宋盈莹 《 民生周刊 》(

    家书,看似寻常,却在日常小事、家常话语中,承载着绵绵思念与脉脉温情。家书不仅是亲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传统方式,更凝聚着家国情怀,折射着时代变迁。

    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三层,有我国首家家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这里珍藏的6万余封家书,记录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点滴。记者走进家书博物馆,打开一个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温情记忆。

    家书,打捞尘封的记忆

    张丁是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底至2005年初开始投身民间家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张丁告诉记者:“作为国有收藏的补充,民间同样保存着很多的文化珍宝,很多有识之士倾力收藏各类个人文献档案、文物和艺术品,使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其中就有家书。”

    谈及保护民间家书的机缘,张丁回忆,自己偶然听到了一则新闻:美国一位历史学者与媒体合作,开展了一项“抢救美军战争家书”的文化遗产行动,3年时间,征集家书5万封。“既然美国家书可以征集,且受欢迎,那么中国家书文化源远流长,遗存丰富,为什么不可以抢救性征集呢?”于是,张丁写出一份《关于征集中国民间家书的设想》,又联络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等46位文化名人,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机构,于2005年4月10日启动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2009年,项目落户中国人民大学,开办了家书展览。经过7年的努力,2016年,家书博物馆正式成立。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收藏各类家书6万余封。时间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主要是晚清民国以来普通人的家书,包括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军旅家书、知青家书、两岸家书、海外家书、抗疫家书等。

    家书,字里行间是传承

    在家书博物馆中,记者看见一封胡华教授1972年2月14日写给5位子女的家书。

    胡华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72年1月,在江西干校劳动的胡华获准春节期间返回奉化家乡,探望母亲。这是他离别故乡34年后,“第一次在故乡过春节,感触良深”,于是给孩子们写了一封家书。他用复写纸复写了5份,分别寄给了5个孩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书是家人和亲友之间的通信,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是情感交流,再就是通过家书进行家庭教育。在家风的传承过程中,家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张丁告诉记者:“家风是无形的,家书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可实践的。”有形的家书代代相传,就会形成无形的家风。

    胡华的这封家书只有一页纸,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老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高尚的精神品格,虽身处逆境仍不改初心,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封信今天读起来,仍然感人肺腑,余味绵长。

    家书,承载人间多少情?

    在家书博物馆的常设展“两岸家书”板块,陈列着一封去台老兵张天保的家书。

    这封家书写于1988年6月18日,是张天保写给远在大陆的妈妈的。这天是端午节,张天保问候妈妈“端午节快乐”,接着写道:“过去咱家在爷爷勤奋的带领下,每年此时多半已晒好豆麦入仓。一家人全力帮忙亲友们收获。不知现在孩子们是否都能保持这一做事‘尽前不尽后’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家风。”

    张天保还介绍了两岸吃粽子、喝雄黄酒、香包、水果、赛龙舟等不同的习俗,透露出他对家乡的思念。

    张天保在大陆曾有婚配,去台后,因准备随时返乡,没有再婚。他在信中告诉妈妈:“……从此,以帮助邻居的孩子成长为乐,反正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2005年,张天保得知大陆有关部门开展了抢救民间家书的活动,立即向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捐赠了18封家书底稿。随后,他又多次捐赠他与认养儿童的来信、捐助乡村学校图书室相关资料、慈善捐赠收据等多件个人珍贵资料。

    2015年7月1日,张天保在台南家中安详离世,享年88岁。张天保先生生活极其俭朴,把仅有的微薄退休金结余下来,全部捐赠,用于社会公益。张丁告诉记者:“张天保期盼祖国统一,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向我们捐赠家书、照片、证件等,为子孙后代保留文化遗产做出了力所能及的最大贡献。”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通信时代,人们几乎不再写信,为什么家书还会受到欢迎,引起广泛共鸣?张丁表示,家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历史价值、伦理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等学术研究价值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包括文化遗产价值,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综合教育价值,优良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虽然我们已进入手机时代,但家书一经出现,仍能在各种文化载体中脱颖而出,感动你我。”

    记者看到,家书博物馆中的很多家书,只有薄薄的几页纸,说的也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收藏与保护家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在张丁看来,从表面上看一封家书可能算不了什么,然而,家书是写信人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人际交往的原始档案,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记录,是家庭文化的载体,见证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人们的伦理道德,寄托了民族心理和血脉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成立,在我国家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家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专业的机构,大量的普通人的家书有了一个“家”。

博物馆“活”起来 亲民路线“火”起来
博物馆新使命 成为“文化中枢”
让博物馆真正融入民众生活
小县城有座国家二级博物馆
文物搬新家 百姓乐开花
做好“县级博物馆+”文章
品读黑土地上的拓荒史诗
窑火不熄 雅致圈粉
秦电博物馆:“点亮”港城光明史
一家博物馆,一本中医药“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