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王喜民:把党的声音传到群众心里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 邵兴潮 《 民生周刊 》(

    2021年3月,在党中央发出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镇党委书记杜秀果,就以敏感的意识很快拨通了原河北电台副台长王喜民的电话。

    她诚恳邀请:“您回老家讲一堂党史课吧!”王喜民爽快地答应下来。

    原来,王喜民就是从楼底镇段家营村走出来,逐步成长为河北电台记者。2004年,他只身重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写出26篇系列录音报道、40篇长征路见闻,珍存下10余篇健在老红军的录音专访,并出版了《千山万水—重走长征路》一书,成为国内少数全程走完长征路的记者。他不但是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还是我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如今,他离岗不离职,退休不褪色,继续走在路上。

    2021年4月1日上午,楼底镇党委举办的《讲述长征,学习党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座拉开帷幕。

    走上讲台的王喜民:中等身材,斑白头发,方正面庞,一副眼镜后面发出炯炯睿智的光芒。在开场白中,他道出了自己奔波讲党史的根本原因:“我要努力把党的声音传播到最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去,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要用夕阳红辉映党旗,为党旗添彩,让党旗更红!”

    这场讲座,成为王喜民日后行万里讲党史的起点。这一天的报告,也成为王喜民走出河北、奔向全国讲党史的转折点。

    宣讲党史足迹遍中国

    王喜民讲党史,重点是长征这段历史,他按“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丰富着每一堂党史课,用“一直在路上”的作风和“吃苦、扎实、拼搏”的精神,保证每一场报告会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为党旗添彩,他举步开跋,风雨兼程,宣讲党史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涉及的地域广,跨越的领域和行业多,凡是有人烟、有宣讲需要的地方,他都如约到达。

    在今年四五月间,他在河北作了11场报告后,转到江西、广西、河南与四川,先后又作了10场报告。

    4月26日,他在江西省赣州市基层讲完一堂党史课后,于深夜11点半又乘飞机赶往南宁。次日,在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分上午、下午和晚上连讲3场,很晚才回到住地。第二天天亮后踏着晨光,又如约赶到广西财经学院、民建广西区委宣讲党史。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说:“王老师风雨兼程、不怕苦累的精神,本身就是长征精神的一种传承。我们要向你学习,共同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之后,他又入贵州、下湖南、进新疆、返北京,依次作的14场讲座或报告,已跨越五大领域,涉及党政机关、大中专院校、政法公安等20多个单位。

    进入秋季,他重点在河北、北京周边巡回宣讲党史;迄今作的9场报告,受众单位从最高人民检察院、河北省委老干部局延伸至故城县党政机关,每场报告,都使听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

    截至目前,他宣讲的地域已达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作讲座或报告44场,直接听众5000多人,他宣讲往返总里程达一万多公里。

    讲座一语中的  内容直抵人心

    为党旗添彩,王喜民艰苦跋涉,步伐坚定。他力求做到宣讲党史的主题鲜明集中,内容丰富生动,深入人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这些都是王喜民在讲座或报告中集中突出的总主题。然而,在具体宣讲的过程中,他十分注重用亲历和事实说话,自然晓畅,一语中的,内容直抵人心。

    4月26日,在江西省赣州市田村镇东山村,王喜民获悉,该村刚刚脱贫出列。下一步,村党支部想利用村中的红色历史遗迹,开拓发展领域,扩大影响力,实现乡村振兴。这时,急需有一个人前来讲述红色历史、长征精神,以开阔思路。村干部慕名找到王喜民后,他果断地答应下来。

    这是一堂特殊的党史专题课。既是他在河北以外省份所作的首场报告,又是他的第一次微党课,在当时江西全省属于首次。

    他利用两个多小时,在追溯埋葬于此的1300名红军烈士的来龙去脉后,重点从红都瑞金、湘江战役、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等,到爬雪山、过草地,语气凝重地讲述了当年红军长征时不怕苦、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让东山村党员干部群众为之震撼。

    从当年的红色历史回到现实,他建议村支部要把握坚定信念、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立足优势、用好政策等主要环节,帮助梳理出红色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赢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

    在此课接近尾声时,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村支书领着村民一同高呼:“资源开发听党话,小康路上跟党走!”

    这次党史课成功举办的消息,也吸引了不少投资商、大企业要到东山村投资助力。

    一个月后,在河南省西亚斯学院,一场由王喜民主讲,题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拉开序幕,参会师生达900人。这是王喜民所作的40多场报告中单场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

    在一阵阵掌声中,王喜民首先追忆前些年自己在江西瑞金采访十送红军的情景,接着回顾了本人《千山万水—重走长征路》一书写作出版的艰辛历程,进而在透视建党百年的历史烽烟中,以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为例,升华出这样一个主题:在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上,能够挽救红军、党和中国革命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突然,现场有一名学生举手发问:“王老师,请您具体说明一下遵义会议是怎样挽救党和红军的?”

    “好,好的!”王喜民回答说,“通过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和党,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台下如潮的掌声,是对王喜民给出答案的一种肯定。

    一年间,类似的讲座或报告场面不下40场,他讲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提炼的主题越来越深刻。

    力保零距离、接地气

    为党旗添彩,王喜民步不停歇,探索前行。他的宣讲形式服务内容,灵活多样,“三为三讲”综合运用,力保零距离、接地气。

    “为听众爱听而讲,为听众听懂而讲,为听众获享受而讲。”王喜民这样说,也这样在宣讲中去做,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逐步打造出他的宣讲特色。

    为做到“三为三讲”,在与党政机关、大中专院校等相类似较为正规的场合,他坚持宣讲形式的灵活多样。

    从今年4月至今,王喜民在一至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或报告中,从不是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方法,而是适时适当地插入他在重走长征路时实地采访保存下来的新闻报道和珍贵历史资料,有效地增强了授课的现场感、厚重感和鲜活感。

    为了做好“三为三讲”,在基层农村,结合地域环境、听众水平及授课时间等因素,他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从党政机关、大中专院校等讲台上走下来,王喜民一头扎入广大的基层农村。他不仅在乡村院落里、村民炕头上、田野间、蒙古包前讲授,而且还在石头上、小路上、山顶上边走边讲授,用情用心地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党员群众的心窝里。

王喜民:把党的声音传到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