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苏州相城区:

相帮扶 城温暖

周雪奇 《 民生周刊 》(

    近年来,苏州市相城区坚持以项目化帮扶、多元化融合、智慧化支撑、专业化赋能为抓手,以打造“相帮扶·城温暖”困难群体帮扶品牌为引领,积极探索推进“物质+服务”温情救助新路径,较好地满足了困难群体的新需求、新期待。全区困难群体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不足1.4万元增至2万余元,增长约40%,其中社会帮扶资金由不足10%增至近40%,大大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共开展681个帮扶项目,其中服务类项目473个,占比69.46%。

    项目化帮扶,提升救助精度

    相城区坚持以困难群体需求为导向,建立“一户一档一策”工作机制,通过项目化帮扶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便民、访视、照料、心理慰藉等社会救助服务,对全区各类困难群体量身定制实施项目化精准帮扶,救助范围从以物质保障为主拓展到困难群体生活全领域。精准界定帮扶对象。做实“一户一档一策”工作,对全区困难群体推行“上门入户调查、系统线上比对、第三方抽查核对”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准确界定每一项保障政策、帮扶措施的对象,确保不错、不漏、不重,做到应保尽保、精准界定、动态管理。精准采集帮扶需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入户调查,在核对基本信息的同时,梳理和评估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按照综合施策、精准施救的原则,完善“一户一档”资料。精准制定帮扶措施。针对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根据困难群体类型、居住区域、实际需求、政策资源等特点,进行梳理和评估,按照分类帮扶、综合施策的原则,按需定制不同的帮扶项目。精准管理帮扶项目。统一建立帮扶项目库,制定认领帮扶项目书、帮扶项目完成反馈表、项目化帮扶资金使用规范,实行全流程建档、跟踪和监管,确保每一个合理需求都有帮扶项目可以对应、每一个帮扶项目都能回应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

    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全面实施,让更多生活困难群体都得到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救助和服务,救助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如今,相城区从6类民政兜底救助对象扩展到涵盖生活较为困难的特困职工、老党员、失独家庭、重点优抚对象等28类人员。

    多元化融合,拓展救助广度

    按照按需施助、多元帮扶的原则,相城通过多种形式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困难群体帮扶在渠道和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全区社会救助工作呈现“弱有众扶”新局面,有效满足了困难群体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党建引领到位。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困难群体、认领帮扶项目、开展走访慰问,科级以上领导实施一对一“阳光惠农”结对帮扶;45家区级机关组建5个党建联盟,积极为困难群体帮扶找项目、想办法、拿措施,通过有力的示范引领,倡导并带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困难群体帮扶,在全社会形成践行善举、传播正能量的温情救助氛围。慈善助力到位。以大力培育慈善组织为抓手,积极引导慈善组织加大社会救助方面的支出。三年来,全区慈善组织共募集帮扶资金近1.1亿元,今年全区又创新设立11只社区慈善基金,启动总金额超140万元。针对“一老一小一残”等特殊困难群体,全区各地慈善会精心谋划实施“银龄餐厅”“童未来·同未来”“幸福亮居”等形式多样的服务类项目。推动慈善实体建设,打造一批“慈善义仓”“残疾人之家”等困难群体服务类场所,惠及1000余户困难家庭。公益服务到位。培育发展公益类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加强社会救助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汇聚社会资源、帮扶困难群体、传递社会关爱等方面作用。3年来,全区共有170多个公益社会组织及爱心团队,积极响应融入“情暖夕阳”关爱空巢老人、“相城仁医”“爱心午餐”等困难群体帮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400余次,惠及困难群体上万人次。扶志自救到位。鼓励困难群体坚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自力更生、自救脱困的信心信念。进一步完善就业帮扶跟踪服务机制,通过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定向培训吸纳就业、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创造灵活性就业岗位等途径,帮助困难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人员上岗就业,切实增强“造血”自救能力。

    目前,相城已建成“残疾人之家”23个,集中为5000多名残疾人提供托养、康复、培训、维权等服务;开展定向技能培训超800人次,通过开设招聘专场帮助500余人上岗就业。

    智慧化支撑,挖掘救助深度

    为了让便捷、及时、高效成为社会救助工作的新状态,相城区研发困难群体帮扶智慧信息平台并上线运行,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依托该平台可实现资源信息共建共享,统筹各类救助政策,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困难群体等资源信息,使帮扶工作阳光透明、协调有序;帮扶过程闭环管理,通过村(社区)对困难群体入户走访,收集需求,镇(街道)统计、发布、定制帮扶项目,区帮扶办公室实施全流程监管,实现区、镇、村三级有机衔接;统计分析实时高效,适时优化调整帮扶项目,既避免帮扶缺口,又防止重复帮扶、过度帮扶;供需对接深度精准,实现困难群体帮扶需求和社会力量帮扶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深度吻合。通过优化升级后,该平台拓展3项功能。一是区块链存证。运用区块链存证应用技术,确保政策资金和帮扶项目数据安全流转,提升各部门协同协作效率,实时跟踪掌握困难群体的帮扶进度。政策资金和帮扶项目数据全部上链,不可篡改,确保帮扶工作公平公正。二是低收入监测。按照不低于户籍人口0.1%的比例,开展低收入家庭登记,构建低收入家庭基础数据库,分类匹配10类救助(援助)。三是主动预警提示。通过与殡葬、社保、医保、优抚等多条线多部门系统数据对接,初步建立“死亡退出、重复享受、大额医疗支出”等预警机制。

    专业化赋能,彰显救助温度

    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救助,坚持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以专业性、含金量提升困难群体满意度。一是搭建针对性链接。通过专业社会组织集市、服务项目路演、供需集中洽谈等方式推介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搭建需求链接、资源链接和政策链接,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在2020年底首届推介会中,就有24个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现场完成签约。二是打造管家型团队。出台《温情管家服务标准》,打造网格化管理的镇、村两级“温情管家”队伍,11名镇级“温情管家”负责帮扶项目的对接实施,284名村级“温情管家”负责需求调研反馈、服务落地、项目过程监督,两级队伍实现同频共振、信息共享、服务联动。三是建立融合式阵地。优化社会救助中心、康复驿站、慈善义仓等资源载体,研究制定《镇级服务类社会救助标准手册》,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工团队,为困难群体提供关爱访视、临时救助、公益服务等集约化的社会救助服务,实现全区镇级为民服务功能整合全覆盖,“桥接幸福”“春申YI站”“善爱益家”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政综合服务中心陆续建成。四是开展全过程评估。对服务实施主体建立统一评价办法,将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全流程分解形成量化指标,聘请专业机构从覆盖率、影响力、满意度等8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不断规范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倾情营建群众“幸福驿站”
相帮扶 城温暖
造养老“幸福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