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及实践要求

任怀民 《 民生周刊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价值取向,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推向了新境界。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发展,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时代之问的真情回答;来自中华民族“民本”文化及传统的滋养,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从陕北乡村到大国领袖从政实践的思想结晶,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这一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人民品格和人民立场。

    这一发展思想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为乡亲“过上好日子”的汗水;凝聚了他在河北正定与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扑下身子带领人民解决贫困问题的足迹;凝聚了他在福建跋山涉水,入深山访贫苦,谋发展脱贫困的探索;凝聚了他主政浙江上海,下乡村进社区,抓改革求发展,富百姓解民忧,一心一意造福人民的初心与思考。

    这一发展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汲取“以人为本”传统文化精华,弘扬父辈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信仰,以始终忠诚于党、心系人民的家风和政治品格,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是总书记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最大政治底气。

    从理论看,从“人民性”到“人民立场”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党和人民站到一起,人民站在了C位。

    从实践看,从内政到外交等党治国理政全过程、全方位,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从评判标准看,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准,用人民标准来评判执政效能。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

    人民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血脉所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力量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历史观、发展观、政绩观和全球观等方面。

    (一)“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敢于善于进行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特质。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中,纵贯始终的就是“人民立场”“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人民至上”,核心在“人民”,表明价值追求取向;落脚在“至上”,表明价值追求目标。“人民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一整套理念、一系列制度构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坐标,回答了“为什么人发展”“依靠什么人发展”“发展成果由什么人共享”这些基本问题。

    百年来,正因为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生死与共、血脉相连,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

    什么是共产党?红军长征途中“半条棉被”的故事,作了生动诠释:“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

    (二)“人民主体”的历史观

    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充分相信人民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扎根人民之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与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历史,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也是中国道路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路径的显著特征,更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政治底气。

    人民是历史主体,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三)“人民共享”的发展观

    人民共享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作出的每一项决策、推出的每一项改革、推进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把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作为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四)“人民评判”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历史和现实都生动地证明,民心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最大底气,必须始终把民心当作最大的政治。“知政失者在草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

    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就要根本扭转唯GDP等“见物不见人”的政绩评价准则。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五)“民族命运”的全球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我们自己努力奋斗外,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欢迎国际社会的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发展、安居乐业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增强人民发展能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发展环境,创造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发展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同向而行、相互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美好愿景的时代表达。它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发展进步的共同愿望,凝聚了各国人民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必须紧紧抓住“全面贯彻”“全过程保障”“全领域推进”“全心全意”和“推进共同富裕”这几个关键词。

    —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本要求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苏联的解体、失败,说明发展不为人民,发展脱离人民,只维护特权官僚集团利益,即使建成了现代化,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最终被人民抛弃,必然走向失败。

    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检验领导干部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尺度。

    —必须全领域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体现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建设乃至国防外交等各个环节,落实在各项制度安排之中。

    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新时代发展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建立完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

    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切入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和谐平安社区,让社区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港湾,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需要。

    —必须全过程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从亿万人民群众的口碑中看改革发展成效。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亿万人民的关切中汇集改革题目;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主角,把人民当成实践主体,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中提炼改革思路;三是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看改革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亿万人民的口碑中看改革的成效。

    —必须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富起来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不断提档升级,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等,也有了新的期待。我们要及时准确把握、积极回应满足这些新期待。不断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充足就业、满意收入,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提高医疗质量,实现住有所居,建设平安社区,等等。及时稳妥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困难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必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牢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已经不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而是必须扎实推进的现实问题。

    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永葆党的清廉朴素本色,零容忍惩治对赢得民心“最具杀伤力”的腐败问题,党内绝不允许出现“特权”阶层,绝不能形成利益集团。要始终坚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从而聚合起14亿多中国人的“磅礴之力”。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中国共产党有9500多万党员、486.4万个基层组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下,以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牢记初心使命,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组织落实,在人民的广泛支持、积极参与下,人民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设计、政策措施及组织指导等等一系列具体办法,带领人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杜绝了西方政治制度下党争不断、议而不决、决而难行的低效率及政治闹剧。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领导是坚强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国出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中国近代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一盘散沙的人民不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遇到风雨,只会四处飘荡,或者如树叶随风摇曳。只有在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人民群众才能有理论、有策略、有办法、有步骤、有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才有主心骨,才能从容应对大灾大难,不怕黑云压城,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牢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守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坚定的责任担当,践行党的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