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关爱每个精神障碍患者

□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今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提到:全球范围内,精神健康已经是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问题。每年全球有近 10 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

    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599.4万例。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数约占在册患者总数的3/4。与这些数字密切相关的是,大众对于精神病患的偏见、相关知识的匮乏也造成了认知盲区。

    随着精神疾病种类和患病人群的增加,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管理,逐渐从机构化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管理,从以管控为主的治疗模式,转变到综合治理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精神障碍患者的综合治理模式。

    探索

    精神疾病有慢性、反复、长期、牵延性等特点,临床治疗能让患者临床治愈出院,但并不是痊愈,复发的风险很高。精神疾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一样,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管理。

    2009年,我国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随访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工作随之在全国铺开。

    2018年,国家卫健委印发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探索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和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完善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在 “居家患者药物治疗原则”中写道:“对于治疗依从性差、家庭监护能力弱或无监护的、具有肇事肇祸风险的患者,推荐采用长效针剂治疗。”

    2020年12月,民政部、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联合制定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其中对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服务对象、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与培训、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调研与评估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全国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操作规范。

    难点

    据介绍,目前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占70%。

    “患者不爱吃药是精神科治疗非常大的难点。”上海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精防医生朱磊表示,目前常用的口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方案依从性普遍不佳,超过一半的患者出院30天内就会改变医生的处方,甚至自行停药。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一直是个难题,也是影响疾病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陆秋霞说。

    “不过,现在有长效针剂,对于依从性差和家庭监护能力较弱的家庭来说的确是福音。”据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汤伟琴介绍,长效针剂是新型的用药模式,保证了连续用药,打一针维持一个月左右,相当于每天吃药,有效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长效针剂相比于口服药可以显著延缓复发,降低复发率和住院率,节省直接及间接医疗费用,减少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民政部、残联等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政策,提出明确要求:卫生健康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整合资金,对治疗依从性差、家庭监护能力弱或无监护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使用长效针剂治疗。

    “长效针剂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治疗管理的有力武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社区管理、康复的最大难题,保证用药持续性的同时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重返社会。”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赵姣文说。

    据悉,目前使用长效针剂治疗方案的精神分裂症医院社区一体化治疗服务模式已在全国19个省份试点。

    社区康复模式

    精神疾病治疗的终极目标是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而社区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场所。“精神障碍人群的管理一定是全程的、综合的、长程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医疗机构的救治,社区的康复管理也非常重要。”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陈玉明说。

    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开始积极尝试社区治疗管理模式。

    北京市朝阳区建立了以社区精神康复中心为核心,以专科机构为技术支撑的康复机构,形成“医院—社区—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康复模式。同时开展的“同伴支持”项目,让患者有了信心和动力拯救自己。

    “同伴支持”是由经过筛选、评估和培训的康复良好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辅导员”,在社区每周组织一场一小时的活动中,和精神障碍患者一起画画、做十字绣、玩游戏等,分享他们的康复心得,提供情感支持,以期帮助病友改善社会功能。

    在上海市的“阳光心园”里,经过培训的精神疾病康复患者有条不紊地为客人制作着咖啡。

    “阳光心园”是上海市专门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简单劳动、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机构,引入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为患者提供职业培训课程,根据学员的兴趣和特长,建立诸如模拟超市、咖啡馆等多个实践性的职业能力培训平台。

    “嘉定区有12个‘阳光心园’,大概接纳了300名精神障碍患者。通过生活技能训练、文娱活动训练、职业能力培训等方式,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并融入社会。”赵姣文说。

    在广东省云浮市的本地工厂里,已有1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找到了工作。

    “我们会给这些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岗位的本地工厂争取更多的资源,一是落实企业责任,二是帮助精神障碍患者稳定下来。让精神障碍患者就地就近居家就业,是我们的目标。”广东省云浮市委政法委专员江盛陶说。

    制作手工品、卖咖啡、工厂务工、讲述自己的治疗过程帮助其他患者等,越来越多的精神障碍患者恢复了社交功能。

    如今,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不再是恐慌的代名词。关心、帮助每一个精神障碍患者,既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也体现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文关怀。

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
关爱每个精神障碍患者
长效监护,稳定回归